客观唯心主义(唯理论、唯实论)是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从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的莱布尼茨、尼采和海德格尔等很多哲学家都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抽象的事物是真实的先验的存在,他们臆造了很多抽象的事物和理论,从柏拉图的理念到莱布尼茨的单子,从巴门尼德的存在到黑格尔的辩证运动,种类繁多,千奇百怪,而且都被说成是先验的,即不需要检验,一定是真实的。但这些千奇百怪的抽象事物不可能都是真实的,其中到底哪些真实?如何辨别?辨别真伪的方法和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客观唯心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都是独断论,用康德的话说,它们的统治是专横的,“由于那时的立法还带有古代野蛮的残余,她的帝国就因内战的频仍,而逐渐变为完全无政府的状态。”([德]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而且这种无政府状态是独断论的必然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独断论,谁也没有先验的权威。要实现理论的统一,就必须彻底批判客观唯心主义。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在认识论的发展中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个初衷,很少有人认真地批判客观唯心主义,最重要的是没有认清客观唯心主义危害的本质。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有错误,但问题的性质完全不同,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容忍,有些是不可容忍的,完全违背科学精神的,不彻底澄清哲学就不可能发展。就像宗教哲学和经院哲学必须彻底抛弃一样,笛卡尔建立主观唯心主义之后,客观唯心主义就应该被彻底抛弃,它们的价值只是历史价值,虽然其中有些内容对现代哲学发展有重要的启发,但绝不允许复辟。客观唯心主义的很多具体理论成果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它们的基本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是不可容忍的。认清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是哲学本体论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现在客观唯心主义仍然势力强大,不仅很多大哲学家坚持客观唯心主义,而且很多主观唯心主义者(包括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等很多流派)和唯物主义者都经常不自觉地滑向客观唯心主义。人类哲学和认识论当中的大部分错误产生的原因都是把意识当成物质。
唯实论与唯名论相对。唯实论认为抽象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唯名论认为抽象的东西都不是客观存在的,抽象的东西都是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唯名论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客观世界只有具体的事物,没有抽象的事物。
另一方面,客观唯心主义对哲学发展也有很多积极的贡献。所有的科学理论都需要建构,哲学理论也需要建构。建构就是主观臆造,需要想象力。客观唯心主义建构了很多概念和理论,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失败的,但这种想象力很可贵。客观世界当中具体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所说的、所想的具体物质也是意识,是想象出来的。人们一开始很难看出这种意识的优越性,所以需要一个从客观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客观唯心主义作为这个发展过程的铺路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客观唯心主义既是唯物主义的铺路石,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铺路石。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意识当作本体,怀疑一切其他存在。古代哲学家也看到了意识的抽象性,感觉到意识的本体地位,但错误地把意识当成了外部的存在。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其他认识对象很难区分,这个错误在所难免,所以主观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必然要经历客观唯心主义的发展阶段。
客观唯心主义的各种具体理论也经常有启发意义。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于辩证逻辑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莱布尼茨的“单子说”对于系统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这就像一些儿童画,线条、色彩、比例都很幼稚荒唐,但有些地方会给人启发,在成人画里无法看到。因此,对于客观唯心主义不能完全否定,要在指出其意识本质之后,仔细分析其理论中的有价值成分。
同时需要注意,客观唯心主义者的理论并不都是客观唯心主义,他们往往是不彻底的。而且每一位哲学家的论著都包含多个领域和专题,其中很多不属于本体论。
下面对客观唯心主义的来源、主要错误和主要表现作一些概要的分析。
当我们观察客观事物以后,会产生一种相应的经验。然后我们会对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产生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已经与开始的那个经验不同了,在客观世界里可能已经找不到它的对应物了。而且人有很强的想象力,可以凭空想象和编造出很多东西。这些经过改造的经验和凭空编造的东西完全是意识世界的内容,是主观的,非客观的东西。观察客观世界产生的经验也是意识,与那些凭空编造的意识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因此人们往往无法分辨,经验是与客观事物对应的,于是人们会把纯主观的意识也当成与客观事物对应的意识。古人把人的灵魂当成独立于人的存在物,同时自然现象的人格化产生了神的意志,后来柏拉图又创造了理念,这些都是人的意识加工或编造的结果,但人们往往认为它们是与经验一样来自于客观世界。客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产生的。
当人看到很多桌子以后,会产生很多桌子的经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思维能力也是有限的,于是人提到桌子时,往往只考虑其中一张桌子,如果这样不会损害人的利益,那么人就用这一张桌子代表其它所有的桌子,这就是抽象。这个作为代表的桌子可能与过去见过的某张桌子相同,也可能经过了意识的加工,与任何一张桌子都不同。这种典型的桌子是纯粹的意识,没有客观对应物,但人会误以为有这样的对应物,这种被客观化了的意识称为理念。
柏拉图说,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理念,猫有猫的理念,狗有狗的理念,理念是真实的,现实的世界是虚假的,我们看到的猫、狗都是对理念不完善的复制。但是,在猫、狗的理念背后还有深一层的理念,例如动物和物质,对于后面的理念来说,前面的理念又是虚假的,那么到底哪些理念是真实的呢?
亚里士多德批评关于形式的理念时说:“用以证明形式存在的各个方法中没有一个足以令人信服。即使是不存在的事物,也有它的形式。总之,有关形式的各种论点,强化了形式而抹杀了事物的存在,而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心事物的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张维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10.)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摇摆不定,没有彻底抛弃理念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英国的经验论者最彻底,认为所有的理念都是意识,但经验论没有被欧洲大陆的多数哲学家接受,例如海德格尔,他说的“解蔽”就是把理念变成现实。马克思说的客观规律也是理念。
如何解释人们认识一般和本质等这些抽象事物的过程一直是唯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可以靠回忆认识“一般”和“本质”。他说婴儿刚出生时,头脑中就有很多概念,长大以后会慢慢回想起这些概念。这显然是荒谬的。他出生之后科学家的发现在他出生时头脑中就有了吗?对此亚里士多德感到不安:如果“一般”不是从经验中得来,而是人一出生时就带有,靠回忆唤出,那就太神秘了。
人刚出生的时候,头脑中应该接近于一张白纸。然后开始获得各种经验,经验积累多了才能开始抽象。在抽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各种概念、判断等观念。观念积累多了,才能创造新的观念和改造旧的观念,进而创造自己的理论。不管是数学的概念,还是真善美的概念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人头脑中的抽象观念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每个人的观念应该相同,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的观念差别巨大,而且每个人头脑中的观念与他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神创造的,是人无法改变的,但人头脑中的抽象事物是可以随时改变的。人每天都要作很多抽象,产生大量的概念和判断。其中多数都是错误的或有问题的。人们会经常否定或修改自己已有的概念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