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本质更真实,还是现象更真实?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质主义认为科学和哲学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是易变的、虚假的,本质是稳定的、真实的。柏拉图和黑格尔等人的理论是本质主义的代表。但是近代哲学当中反本质主义占据了主流地位。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太极进化主义认为,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都有严重问题。本文将对它们进行彻底的批判,阐述本质到底是否真实,以及本质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本质主义。
2.抽象事物的来源
2.1民族性格
朝鲜战争开始前,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奴性的、胆怯的和自私的,结果万众视之若神的麦克阿瑟以最大的跟头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勇敢、顽强、智慧、勤劳。全世界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认识因为朝鲜战争而彻底改变了。
为什么同一个民族会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民族性格?这两种民族性格哪一个是真实的呢?可以说,都是真实的,也可以说都不是真实的。我们所说的民族性格不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抽象事物,而是我们观察到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之后进行抽象总结得出的一种认识。对于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因此我们所说的民族性格只是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当中的一种意识。人们经常把这种主观世界当中的意识错误地当成客观世界当中真实存在的事物。
麦克阿瑟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臆测有很多过去的客观事实作为根据。虽然到了1950年客观事实已经改变了,麦克阿瑟的臆测还没有改变,但他当时只能以这个臆测为根据进行决策。我们每个人对于周围的世界都有很多臆测,这些臆测当中有很多是错误的。但是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决策都只能以这些臆测为依据,我们不可能把客观世界本身作为决策的依据。不过,这些臆测有可能越来越客观化,越来越复杂有序,让我们做出越来越多的正确决策。哲学家所说的道理和本质都是复杂有序的臆测。因为它们是一种臆测,所以有可能是虚假的,但我们的决策和实践需要它们。
2.2道在屎溺中
当我们说铅笔能写字的时候,我们说的是所有的铅笔都能写字。当我们说人有七情六欲的时候,我们是说所有的人都有七情六欲。这里说的人、铅笔或其他事物都是抽象的概念。
从老子和柏拉图开始,哲学家构建起了抽象的客观世界。柏拉图认为抽象的事物是真实客观的存在,一支抽象的笔就像一支具体的笔一样存在。但这支抽象的笔既不在你手里,也不在我手里。那它在哪儿呢?柏拉图也不知道,但他坚信在某个地方,可能在天上。而实际上他所说的抽象的东西都是人想象出来的,都在人的头脑当中。
人类首先认识到各种具体的事物,然后随着认识对象的增多,人们逐渐对它们进行抽象,这样就产生了抽象的事物。这个抽象的过程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的大脑,所以这些抽象的事物不可能在天上,也不可能在客观世界当中。但是因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也在人的头脑当中,于是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事物都成为人们谈论和思考的对象。具体的事物在人之外存在,于是好像所有抽象的事物也在人之外存在了。
《庄子》外篇《知北游》中说道无处不在,甚至可以在屎溺中。庄子所说的道既可以指客观世界的道,也可以指主观世界的道。主观世界的道是一种思想产品,所有的思想产品都属于主观世界。太极进化主义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互相包含的,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1]所以作为思想产品的道可以无处不在。
就像王菲在《传奇》里唱的那样,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心中所想的东西会投射到各种空间位置上和各种客观事物上,似乎它真实地存在,真实地占有一个空间位置。其实都是假的,都是想出来的。
2.3抽象的道理
理论的适用范围越大,它的价值越大。具体的事物只存在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抽象的事物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适用于非常大的范围,所以抽象的事物具有极大的价值。前面说的民族性格、精神、品质等都是抽象的事物,都有极大的价值。
哲学家热衷于谈论最抽象的事物,而且越谈越多,越谈越神秘,玄而又玄。哲学家的描述越来越离奇,最后变成了谁都看不懂的东西。老子把最抽象的存在称为道,易经称之为太极,儒家称之为理,柏拉图称之为理念,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即一切事物的共同规律和共性。
巴门尼德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所说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呢?一张桌子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一个人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但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不是这种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的存在,也就是抽象的道和理。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指事物的共性。亚里士多德在讲“实体”或“有”的时候,他与柏拉图讲理念时的思想方法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只不过亚里士多德更彻底,他所说的实体是所有事物的理念,是所有理念的理念。
3.两种道理
3.1客观的道理和主观的道理
客观世界中有事、物、道、理和关系。事是事件,物是质料,道是规律,理是共性。道和理都有两种:客观世界的道理和主观世界的道理。客观世界的道理与客观世界具体的事物一样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真实地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道、理、理念、理性、本质等都是指这种客观世界的道理。主观世界的道理不在人的意识之外,是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种认识。人首先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产生具体的经验,然后人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产生了各种抽象的认识,这些认识就是主观世界的道和理。所有的科学和哲学理论都是这样产生的,所有的真理都是主观世界的道理。
如果用体与用来分析事物与道理的关系,那么应该说它们互为体用。我们首先要观察具体的事物,然后从中抽象出道理,所以这时事物是体,道理是用。然后我们用道理去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预测未来的具体事物,这时道理是体,事物是用。
客观世界中的道和理可能真实存在,可以支配世界的运动,但它们不是认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无法了解它们的确切内容。我们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得到经验,无法直接感知客观世界中的抽象道理。客观唯心主义者说人可以通过理性直观感知客观世界的道理,这完全是胡说。人能直观到的只有自己的胡思乱想或者科学创新。胡思乱想和科学创新的区别不是它们是否客观,而是它们是否有价值。
主观世界的道理是人的认识,人的认识经常出错,意识有局限性。客观世界的道理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会因为意识的局限性而出错。科学和哲学的真理都不是绝对真理,将来都有可能被推翻,所以科学和哲学的道理都不是客观世界的道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认为“道”和“常道”不同。“常道”是客观世界中抽象的道理,而“道”是主观世界中人对“常道“的认识。老子又说:“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这里的“道”是客观世界的“常道”,还是主观世界中的“道”呢?天不可能向人学习,所以“天法道”中的“道”一定是“常道”,而不是主观世界中的“道”。而客观世界的“常道”是自然界中具体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支配力量,“常道”只会支配自然,而不需要取法自然。所以“道法自然”中的“道”只能是主观世界中的道,不是“常道”。可见老子把“道”和“常道”混为一谈了。
3.2巴尔特的葱头
结构主义假定有一个先验的潜在的结构,它可以决定符号的意义,或成为符号系统的意义根据和中心。这本是结构主义从索绪尔以来的普遍信念,也是包括巴尔特在内的所有结构主义者们所着力探寻的目标。但晚期的巴尔特却激烈地反对这一结构主义的公设。在《文体及其形象》中巴尔特说:文学作品就像一颗葱头,是许多层次构成的,里面到头来并没有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可简约的本原,有的只是一层层的包膜。[2]
巴尔特的这种观点既对又不对。结构主义所说的潜在的结构就是指客观世界中抽象的道理和不能直接观察的具体事物。这些东西有可能存在。巴尔特说抽象的道理不存在,可见巴尔特的观点属于反本质主义,他是在反对客观唯心主义的独断论。这种反本质主义观点值得肯定,因为客观世界中的抽象道理不是知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依据,没有价值。但主观世界中可以有可贵的潜在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决定符号的意义。如果结构主义所说的潜在的结构是这种主观世界中的结构,那么结构主义就可以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