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常识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638 次浏览 | 分享到:

  常识是经常想到的知识。其中有些经常用到,有些不经常用。不经常用的常识经常谈论或经常以其他方式想到,于是认为大家都应该知道而且相信。常识中的内容包括经验和观念,经验中多数是间接经验,观念中大部分是简单归纳得到的结论,以及一些理论

  很多常识是未经严格证实的,过去甚至现在多数人的常识还是逻辑统一性和预见性较差的内容。科学反思的作用就是把常识中的间接经验和简单归纳的结论都排除到常识之外,不再视其为想当然,把它们都当成值得怀疑的对象。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很多重大成果都开始于对常识的怀疑。科学反思应该怀疑一切,即不把任何知识的可信度当成100%,但也不是都当作零,不同知识的可信度是不同的。理论当中,演绎结论的可信度最大,简单归纳的结论可信度最小。经验当中直接经验的可信度大于间接经验,得到理论支持的程度和重复程度不同,可信度也就不同。

  皮尔斯说:“我们大家都拥有许多无可置疑的信念。”“笛卡尔的‘怀疑方法’应当作为一种哲学思维的错误方法予以抛弃。他要求我们怀疑的都是我们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丝毫理由、没有任何机会加以怀疑的东西。”([]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M].吴矣人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36.)皮尔斯的这种说法表现了他的不彻底性。随后,皮尔斯又说:“任何信念都可以受到怀疑,当批评和探究表明它需要改变时。”37.)也就是说,那些无可置疑的信念只是现在无可置疑,将来可以受到怀疑。那么前面说的“正常情况”是什么情况呢?皮尔斯没有说清楚。任何信念都可能错误,对任何信念的断定都可能付出代价。同时怀疑也有代价,当相信的代价小于怀疑的代价时,才可以不怀疑,皮尔斯所说的“正常情况”应该是指这种情况。批评和探究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如果批评和探究表明某个信念有可能是错的,那就是指出了相信这个信念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