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说:“君子不党”,其实这是偏见。君子必须结党,结党未必营私,营私未必小人,小人未必无功。
什么是党?所谓党就是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宗派、帮派都是党。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必然会产生很多政治愿望,这些愿望有正义的,有邪恶的。依靠个人力量不能实现这些愿望的时候,就必须依靠组织,正义的党和邪恶的党都存在。正义的政治愿望必须依靠组织,所以君子必须结党。反对别人结党的人,自己大多都结党,他不结党,就没有力量反对别人结党。正义的党也有小团体利益,也有个人利益,营私之后可以更好地为公,所以营私未必小人。在生物世界里,大家都为自己,弱肉强食,世界仍然能进化。人类世界里,最初也是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现代社会每个人也有私心,这些私心一直与人类社会的进化相伴,所以小人未必无功。相反,君子未必有功,铲除了私欲的世界未必就是共产主义,每个人都给别人喂饭未必就是天堂。无私与有私之间应该互补,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好方法。
结党与营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结党未必营私,营私不一定要结党。结党营私这个词使人产生一个错觉,好像结党的目的一定是营私。很多人包括不少历史学家都把党争当成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而一概否定,这是完全错误的。社会组织的进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形式,所以如果把结党看作罪恶而一概否定的话,社会就没法进步了。
大家都称赞鲁迅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批判,但是鲁迅所批判的中国人的这种国民性现在改变了没有?如果说没有改变,我们仍然经常自欺欺人,仍然参与吃人,那么鲁迅的批判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国民性不改变中国不是也能复兴吗?如果说已经改变或大大改善了,那么是怎么改变的呢?是因为鲁迅的呐喊吗?不是,至少鲁迅的呐喊不是主要原因,连鲁迅自己都不知道这种呐喊有多大作用,所以才会彷徨。改变国民性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革命,因为政治革命不像鲁迅那样孤军奋战,而是由政党把千百万人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只有这个合力才能把铁屋冲破。
“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开始创建共产党,而鲁迅没有跟随陈独秀,他要保持文学的独立,这其实就是“叶公好龙”。鲁迅渴望个性的解放,反抗社会对个人的压制,但他只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矛盾,没有看到社会与个人的统一。砸烂整个社会体制能使人性得到解放吗?不能,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体制才行,而在新的体制下,个性必然受到一定的压制。
每当政客们相互攻击、争吵不休甚至拳脚相加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对于政党政治感到厌烦,拒绝投票,希望远离政治。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我们必须清楚,政党政治是现有的各种制度中最好的,没有人能设想出更好的制度,所有的现代文明几乎都是在政党政治的基础上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