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时最好。这时从客观上说不是最好,但从主观上说最好。因为花全开了,人就会想到他会凋谢,虽然他还没有开始凋谢,全开的状态还会维持很长时间,但人的思想总在不自觉地预想未来。于是主观世界的花已经开始凋谢了。而在花未全开时,人会想到花的全开,所以这时主观世界的花是最好的。《易经》中有物极必反的思想。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所说的生活体验都主要来自于这种意识的能动性。
10. 杞人忧天并不可笑,天的确可能塌下来,可笑的反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大家都会同意一个观点,就是不应该过度忧虑。但什么是过度呢?恐怕无法找到一个客观的界线。可能每个人都会杞人忧天,可能每个人的担忧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怀疑一切。既然适度与过度之间没有客观的界线,就只能找一个主观标准,就是人的利益。忧虑对人有利,可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忧虑对人有害,使人产生疲劳、恐惧等痛苦。忧虑的度取决于这两方面的比较。
1. 时间的本质是当人观察世界上的各种运动变化时,为了处理它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种范畴,用客观的定义永远都不能说明时间的本质。同时性是两个直接经验紧密的联想关系。时间的先后关系就是直接经验在意识中的排列顺序。(第1篇第1章1.1.2)
2. 信息的单位是比特,划定比特的标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比特就是人的反应的种类数,人能对一种信息变化作出一种应变,就表明人接收了1比特的信息。(第1篇第1章1.1.3)
3. 善恶是以人的需要是否满足为标准的。(第6篇第5章5.1.3)
4. 人的利益是价值的最终标准,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多数人的利益的最大化代表正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第6篇第1章1.3.1)
5. 美的标准是主观标准。(第6篇第3章3.3.3)
6. 豁达超脱到底对不对,要看这种态度的目的。如果这种态度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那它就是对的。如果这种态度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那它就不是对的。(第6篇第3章3.3.2)
7. 光环效应、峰终定律等认识规律都是主观决定作用的体现。(第7篇第3章3.4.3)
8. 如果不存在必然性,人就无法预测未来。莫诺所批判的宿命论也许是错误的,但如果人需要它,它就有存在的理由。(第7篇第5章5.4.5)
9. 逻辑统一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而是替代标准,有用才是根本标准。(第7篇第6章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