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对象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20 | 1826 次浏览 | 分享到:
1 “放电影喻”说明意向对象是意识
2 想象是直观
3 意指的客观性和无对象的意识
4 意义与对象的差别

.)。

刚才出现了一个声音,我们把这个时间点叫A点。然后时间到B点时,A已经是一个过去的声音了,在客观上消失了。但在我的头脑中,它还没有消失,是一个还未忘记的经验,是一个回忆。过去的回忆和现在的经验一起合成我现在的感觉。这与视觉暂留的道理是一样的。头脑对意识的这种加工也是一种范式或范畴。胡塞尔把这种意识加工的过程叫做“原本的再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象形式和被给予形式”。现象学分析基本都是集中在这些意识加工上,比传统的经验主义理论分析得更加细致,但一点也没有超越意识的范畴。“现象学的操作方法是直观阐明的、确定着意义和区分着意义的。它比较,它区别,它连接,它进行联系,分割为部分,或者除去一些因素。”([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

胡塞尔说话经常自相矛盾。针对声音的例子,他说:“对象之物不是现象的一个实项部分,在其时间性中,它具有某些在现象中根本找不到并且根本无法解释的东西,但它在现象中构造起自身。它在其中展现出来,并且在其中作为‘存在着的’而明见地被给予。”([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6.既然都“展现了”,“明见地被给予”了,怎么还说“根本找不到”呢?除非展现的现象与对象不同,现象是意识,对象是物质。但胡塞尔认为现象构造着“客观的时间点”和“实事状态”。胡塞尔说:“如果这些思维形式构造恰当,那么借助于它们,被给予性就在可以综合联结的基本行为的基础上被意识到,这便是这些或那些本体论形式的实事状态。”([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0.)把意识当成物质,把主观当成客观,这种思想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3 客观性和无对象的意识

胡塞尔认为,所有的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无对象的意识不可能有。“任何思维现象都具有其对象性关系。”([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2.)就像巴门尼德说“‘是’不能不是,‘存在’不能不存在”。这个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张祥龙提到瑜伽、悟道等会产生无对象意识,其实,无对象意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所有的神灵和神话传说都是无对象意识,多数艺术形象都是无对象意识。每个人都可以想入非非,就连科学研究都需要想象力。意识是人的头脑的产物,人的头脑每天都在高速运转,创造大量意识。如果规定没有对象就不能意识,那等于给头脑上了枷锁,意识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就消失了。

即使承认意识有意指功能,也无法断定意识指向哪一个对象,当你认为某个意识指向这个对象时,实际上它可能指向另一个对象。单靠对象性(意向性)仍然不能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用胡塞尔举的例子来说,我意向朋友到来,但朋友可能来,也可能不来。但胡塞尔却无视这种可能性对意指的客观性的影响,他认为不管朋友来不来,意识活动都在意指。

洛克和休谟认为,我们只能知觉纯粹的感觉材料,不是知觉那个完整的对象,这些感觉材料通过某种联合、联想,连接成一个对象。洛克和休谟的这个观点基本正确。但胡塞尔反对这种观点,他说你一上手,知觉到的就是一个对象,感觉材料只是在反思中才分析出来。所以现象学完全是认识论的倒退

4 意义与对象的差别

  胡塞尔认为,意义与对象是不同的。例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指称的都是同一个对象。这种区别到底是什么区别呢?

  当我们说“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时,我们的主观世界里有两个逻辑结构,“等边三角形”是“相等的”、“边”和“三角形”这三个概念组合成的逻辑结构,“等角三角形”是“相等的”、“角”和“三角形”这三个概念组合成的逻辑结构。所以这两个逻辑结构在主观世界里是不同的,胡塞尔所说的“不同的意义”,其实就是指它们在主观世界里的差别。但胡塞尔总想在主观世界之外找到“意义”。

这两个逻辑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关系需要作一些判断才能知道。“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这两个逻辑结构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一回事,但很多其他名词是否指称同一个事物很难判断。例如“张三”和“张强”是不是同一个人,你就不知道了。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和写《道德经》的老子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也不知道。

  两个逻辑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关系需要进行判断,这个判断的过程需要使用很多其他的逻辑结构。判断的结果如果符合逻辑统一的原则,我们就可以认为得到了一个真理。所以当我们认定“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相同时,这其实不是一个先验的客观事实,而是一个逻辑推理之后得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