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总是把认识客观世界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但很多时候对于我们自己的认识更重要。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正确或充分地认识自己。同时认识自己也最困难。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主要不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而是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我们的思想意识有很多规律,这些规律都属于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它们与客观世界有巨大差别。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倒霉,所以客观规律很重要。相对而言,似乎主观规律不重要,其实,主观规律更重要。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主观世界当中有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这些东西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它们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主观规律就是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心理学当中阐述了很多主观规律,但漏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
(1)在主观世界中,只有经验具有异己性,其他主观事物的异己性很小,人的思想经常可以随意处理它们。例如,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也可以在适当时候宣泄感情;我们可以限制自己的欲望,也可以放纵自己的欲望;我们可以严谨缜密地思考,也可以信马由缰,让思想在浩瀚的宇宙中翱翔。
(2)边际效应是一种主观规律,是客观变化与主观感受不同步的表现。主观性有多种表现,边际效应只是其中一种。边际效应不是一个全称命题,不是所有的客观变化与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都遵守边际效应。例如延迟效应,也就是反应迟钝,是指主观感受会逐渐增强,而不是像边际效应那样逐渐减弱。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小时候不能体会,要等长大才懂得这种爱的价值。俗话说,养子方知父母恩。
(3)主观认识大多是模糊的,客观事物是精确的。我们常说前几天怎样怎样,而不说前三天或前四天,因为我们经常说不准是哪天。我们常说很多人都这么做,说不清到底多少人这么做。在《新概念英语》里有一篇课文,说一个记者写了一篇稿子,编辑看了第一句话里提到数百级台阶,马上让记者去核实到底有多少级台阶。记者赶紧去数,等数完了,报纸早就发行了,台阶的数目根本没有价值。认识总有一个从简单无序到复杂有序的发展过程。所以一开始往往是模糊的,然后逐渐精确起来。经验是这样,逻辑构造也是这样。客观事物从一开始就是精确的,一百级台阶就是一百级,从来不会变模糊。
(4)意识具有抽象性,即一个意识往往只与物质的一部分属性对应。任何一种客观事物都非常复杂,具有很多属性。例如,一个铁块是一个客观具体的物质,具有很多属性,包括形状、颜色、重量、体积、导电性和很多化学属性等等。相反,一个意识可以很简单,例如对于铁块颜色的经验是一个抽象的经验,不涉及铁块的形状、重量和化学性质等。铁块本身的颜色不能从铁块当中抽取出来单独存在和使用,但对于铁块颜色的经验可以抽取出来单独存在和使用。所以说意识具有抽象性。
定理:意识的特性1:意识具有抽象性。
(5)主观事物遵守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客观事物不遵守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详见本章第3节)
此外,主观事物还有五个重要特性:随意组合性、超越性、或然性、辩证对应特性和无中生有特性。
客观事物不能随意组合,我的头不能长在你的身上。但在主观世界里这种事情完全可以发生。我们可以把人的脑袋与狮子的身体组合起来,类似的组合可以产生很多客观世界不存在的图像或影视,还可以编造各种故事和文学作品。客观的历史不能假设,但作为主观事物的历史可以假设,而且不假设就不能发现规律和指导实践。有些组合能让人兴奋,能满足人的需要,有些不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些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组合是有序的和有用的,我们会主动制造这些有用的组合,抛弃那些无用的组合。
我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各种属性不能同时认识。例如,我们先认识一个铁块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做了实验才认识到它的硬度和导电性,然后再过很久才开始认识它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所以,物质2的各种属性可以相互分离,也可以随意组合。这种组合产生了各种奇思妙想、科学灵感和艺术灵感,还有各种幻想和妄想。孩子的幻想更是天马行空,成年人的幻想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在梦中更多。成年人的幻想更容易被理性捕捉和加工,变成科学发现和艺术创新。
定理:意识的特性2:作为意识的物质属性可以相互分离和相互组合。
主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仿真和主观世界的创造。这种仿真可以是与客观事物完全不同的事物,是物质2,不是物质1。我们可以判定哪些组合在客观世界里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存在。唯物主义认为主观世界中的事物是与客观事物完全相同的,或者是像镜子一样的简单的反映,这种思想完全错误。
物质2的各种属性的随意组合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它们可以同时存在。当理性对它们进行判断的时候,有些被判定为不合理,例如永动机。被判断为合理的事物逐渐增多,逐渐系统化,就成为科学和哲学。但不合理的事物并不会马上在主观世界里消失,有时它们会作为反面教材使用,有时还会被平反,判断为合理的事物。例如,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曾经被批判,后来被平反。被理性判断为合理的事物并不一定真的合理,例如日心说的宇宙模型比地心说合理,但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被理性判断为不合理的事物并不一定真的不合理。每个人的认识都有错误,人类的认识总有局限性。另外,用科学的标准判断为不合理的事物,用艺术的标准判断可能是合理的。
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或客观存在或有,是想用来指物质1,但实际上往往是指物质2中那些被科学理性判断为合理的事物。这些事物与物质1可以是不同的。哲学家所说的无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物质2中那些被科学理性判断为不客观的事物。这些事物在主观世界中可以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例如,上帝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所以是无,不是有,但在主观世界里真实存在。我们不仅可以想到它,而且还赋予它很多属性,很多能力,编造很多关于它的故事。
意识当中的思想游戏可以超越时间、空间、质料、能量和结构。主观事物的时空特性与客观事物不同。
(1)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一般都占有特定的有限空间,而主观事物往往可以突破这种时空限制。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主观事物可以占有所有空间,也可以不占用任何空间。意识可以大于天,大于宇宙,超越一切空间。可以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客观事物的运动速度一般都很慢,而我心飞翔的速度不仅可以达到瞬间十万八千里,而且可以超越一切限制直到天边。人的意识需要客观化,所谓客观化的意思就是我给它们规定一个空间范围,规定一个运动速度等等。在决策的时候只使用符合规定的意识,不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意识。这样的思想过程叫主观事物的客观化。但主观事物还是可以随时突破这些规定,这些规定也可能随时修改。
(2)意识可以超越一切时间,可以随便穿越。所有的客观事物都只能活在当下,而意识可以活在过去或未来。可以穿越到唐宋、秦汉,可以穿越到宇宙大爆炸之前,或无数轮回之后。如果意识没有这种穿越能力,我们就只能讨论现在,怎么可能讨论过去和未来呢?从古到今有多远?笑谈之间。
(3)意识可以超越一切质料和能量。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有质料和能量,但意识不是大脑,意识的内容不需要质料和能量。例如,我可以想到原子弹爆炸,原子弹的能量巨大,我不需要那么大的能量就能思考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和原理,因此人有能力控制原子弹的爆炸。物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质料,多数质料大脑里都没有,例如钢铁,钛,稀土等。但我可以思考、控制和利用所有的质料和能量。
(4)意识可以超越一切结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系统,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结构。意识可以创造、改变和利用各种结构。例如,分子和原子都有特定的客观结构,人类应该正确地认识这些结构。但人类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人类设想了很多错误的结构,然后慢慢地排除错误,找到正确答案。这些错误的结构是人创造的,客观世界里不存在。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错误的认识都有一定的价值。国家和企业等社会组织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结构效率不同,有的高效,有的很差。这些结构都是人创造的,客观世界里原本不存在,它们都有一定的价值。在创建一个组织之前,对于它的结构人首先要提出多个预案。最后只有一个预案变成现实,其他预案都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只是一种思想游戏。人可以通过思想游戏创造、改变和利用各种结构。另外,信息的本质也是结构,人类可以创造、修改和利用各种信息。
定理:意识的特性3:意识当中的思想游戏可以超越时间、空间、质料、能量和结构。
因为意识可以超越一切物质性、客观性,所以意识是本原。
2021年2月24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高懿德教授通过“物道主义哲学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个启示:“哲学与物理学的双料顶级难题‘高懿德猜想’有奖解答启示”。这一猜想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一切性质、关系存在等,如时间、价值规律、数字等,确实是存在形式之一;二,既然是存在,就不是无;三,既然不是无,按某种逻辑(哲学上的一般逻辑)就应该有某种时空形式,没有任何时空形式的“存在”似乎很难成立,可以说不成立。如此,性质、关系等非实体者究竟有否某种“时空形式”?归根到底就是“非实体者”有无时空形式这一问题,就是“高德巴赫猜想”。
高懿德从其“物道主义哲学”立场作出了性质和关系等都是实物形态,从而当然有时空形式因而客观存在的哲学解答,而对“非实体者”的存在基于以下逻辑进行了根本否定:所谓的“非实体者”不具有时空结构形式,不能占据时空,因而不可能存在。董克强强调“高懿德猜想”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最高端的哲学问题,而不能直接以实物形态作为答案。(高懿德,2021)
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值得认真思考和解答。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这个问题的深度和价值很大。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会体现不同哲学的特点,可能颠覆哲学本体论的根基。
我认为,非实体者可以有时空形式,也可以没有时空形式。在客观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具有时间、空间等属性,不具有时间、空间等属性的事物不存在。但主观世界当中有很多思想意识和逻辑构造,它们都不是实体,不一定有时空形式。
首先,几何学所研究的点、线、面、体都有空间形式,但又缺少一些空间形式,它们都不是客观真实的实体。线段虽然没有粗细,但有长度,面虽然没有厚度,但有长度和宽度,体有三维空间形式,但完全规则,没有缺陷。这样的东西在客观世界当中不存在,所以它们都是人想象出来的逻辑构造。逻辑构造并非实体,但是很重要,很有价值。语言和音乐也没有空间属性,也是逻辑构造,很有价值。
其次,客观规律没有时空形式,我们可以认为规律先天地而生,然后天荒地老,永远存在。规律没有空间属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规律是一种逻辑构造。所有的概念和规律都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思维是一种意识。
第三,神话故事有时间形式。女娲造人在先,仓颉造字在后。所有虚构的小说、电影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有时间形式,但它们都是虚构的,都不是实体。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可以穿越时空。这些穿越时空的想象都是非实体,这些非实体都可以有时空形式。
第四,事物的各种属性可以有时空形式,也可以没有时空形式。例如,颜色可以是某个物体的颜色,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某个物体的颜色一般都有时空形式,而抽象的概念没有时空形式。善良、真诚、真实等概念都没有时空形式。
第五,仿照客观物体创造的逻辑构造可以没有时空形式。例如,一条真实的河流在不停地流淌,水量在不断变化,具有时间属性。而地图上的河流是不变的,不具有时间属性。但地图上的河流很有价值,而且非常重要。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事物其实是逻辑构造,是主观世界里的事物。逻辑构造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简单的逻辑构造可以不具有时间、空间等属性,然后人们可以逐渐给它们赋予时间、空间等各种属性。例如,我可以制作一个动态模型,表示水量的变化。
第六,语言、文字、符号、模型等文化基因是物化的逻辑构造。文化基因是文明的载体,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文化基因,当然非常重要。(关于文化基因的内容详见“太极进化主义-看懂世界”网站,taijievolutionism.cn,主页>专题论文>4.人是什么>4.1人类和文化基因>文化基因的概念.)
第七,感觉、想象等意识可以有时空形式,也可以没有时空形式。例如,我的饥饿感可以说有时空形式。我刚才饿了,现在吃完饭就不饿了。我肚子饿,手脚不饿,所以有空间形式。我在梦里飞出太阳系,这种梦境有空间形式,但远远超越了现实的空间。我们还可以回到古代,或者憧憬未来。意识可以不遵守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意识不受时间约束,未来的事情可以现在发生;意识不受空间约束,天涯若比邻;还可以不受结构约束,脑袋可以长在脚上,这样才会有各种艺术的想象。前面说的几何要素、客观规律、神话故事、事物的属性等都是意识。意识可以超越时间、空间、质料、能量和结构。
其实,非实体有没有时空形式和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
或然性就是可能性。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没有或然性,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只有主观事物具有或然性。但很多看似客观的东西也有或然性。例如,我们的事业能否成功有或然性,核战争是否会爆发有或然性。就连已经发生,已经成为客观事实的事情都有或然性,例如某个嫌犯是否为真的原凶有或然性,中国的GDP是否已经超过美国也有或然性。所以这些看似客观的东西其实都是主观的,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概率都是百分之百,客观世界里所有不存在的事物存在的概率都是零。所有不等于零和100%的可能性都是意识,所有的概率都是意识。客观世界里不存在概率大于零且小于100%的事物。《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5章5.4.2节提出一个定理:任何主观判断都具有偶然性,任何客观事物都不具有偶然性。(段勇,2017)
例如,你说如果没有那个恩人救了我,我早就死了。那么他没救你这件事情真实存在吗?当然不是真实存在,就是说这件事不在客观世界里。那这件事在哪里呢?只能在主观世界里,是你想象出来的逻辑构造。
在主观世界里,我们可以相信任何故事都可能变成现实,所以任何逻辑构造成为现实的概率都大于零。同时我们相信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必须怀疑一切,所以任何逻辑构造变成客观事物的概率都小于100%。
薛定谔的猫如果存在于客观世界当中,它要么100%地活着,要么100%地死了,不可能50%是活的,50%死了。主观世界中的猫有可能又活又死。微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所以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都是间接认识,不是现实,都存在于主观世界当中。一旦进入宏观世界,主观性就减少了,就会发生瘫缩,概率马上变成100%。
一项投资可能成功,可能失败,还可能部分成功,部分失败,存在多种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的存在当中只有一个在将来能变成现实,那么我现在是不是可以把其他几个可能性删掉呢?不能,因为每一个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它们是并存的故事。有人把这些可能性称为平行宇宙,那么这些平行宇宙在什么地方呢?你不可能在客观世界里找到,它们只能存在于你的头脑当中,是你想象出来的逻辑构造。这些逻辑构造不真实但有价值。我们需要一种世界观,认为世界由这些主观的逻辑构造组成。
1962年10月27日,美国和苏联之间两次险些爆发核大战。其中一次发生在日本冲绳的美军基地,核导弹发射官威廉·巴赛特拯救了人类。他接到上级命令发射核导弹,但是他发现上级没有首先发出进入一级戒备状态的命令。这时在他的头脑中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执行上级命令,发射核导弹,另一个是拒绝执行命令。他选择的是第二个方案,拒绝执行命令,打电话要求上级停止发射或者首先进入一级戒备状态。过了一会儿他收到命令,停止发射。
在危急关头,巴赛特要对头脑中的两个方案进行选择,这两个选项都是关于未来的逻辑构造。他放弃了第一个,但我们不能因此说第一个没有意义。我们不能因为核战争没有爆发就高枕无忧,而是应该反思这场危机,总结经验教训,堵住漏洞,防止发生新的危机。所以第一个方案虽然只存在于巴塞特的头脑中,是主观世界中关于未来的逻辑构造,不是客观世界中的内容,后来也没有变成现实中的内容。但是这个逻辑构造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
前面的定理指出意识具有抽象性,即一个意识只与物质的一部分属性对应。意识的抽象性导致意识与物质之间产生了辩证对应关系。因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识可以不仅与一个物质对应,同时还与另一个物质对应。例如,很多物质都是白色的,白色是物质的属性,而“白色”作为一个意识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概念,它可以与多个物质的白色对应。同时,一个物质可以与多个意识对应。例如,一个铁块可以与方形、棕色、沉重等很多经验或观念对应。
定理:意识的特性4:一个意识可以与多个物质对应,多个意识可以与一个物质对应。
意识与物质的这种辩证对应关系使科学和哲学产生了复杂的内容,于是各种矛盾、悖论和辩证逻辑就产生了。例如,成功可以与好事对应,也可以与坏事对应。一个人的名字与他的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对应,一个国家的名字与它的创立、发展和灭亡对应。所以黑格尔说:差别无非是包含在概念自身之中的规定。这些差别的展开以及由此产生的过程,乃是精神达到自己本身的道路。黑格尔把世界的运动当成概念运动的结果,其实概念根本不会运动,运动的是客观具体的物质,而概念只是可以与这些运动的各个阶段相对应而已。
再如,理发师说:“我给所有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这是理发师定的规矩,他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设想出这个规矩,然后写出来公之于众。这个规矩来自理发师的头脑,是他的意识。他所说的“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也是理发师的意识,这个意识与多个人对应。如果理发师只考虑身边的两个人,一个自己刮脸,一个不给自己刮脸,那么理发师对待这两个人不会遇到任何难题。但是理发师周围有很多人,他所说的“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必须对应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也包括他自己。这样一来悖论就产生了。所以理发师悖论产生的根源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对应关系,罗素想通过排除自我的办法解决悖论,或者用摹状词理论解决悖论,都只能是隔靴搔痒,没有触及这个悖论的哲学根源。
分形是指图形的局部结构与图形整体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很多人研究分形,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分形有什么实际的用途。那么分形的价值何在呢?
结构是物质的属性,相同的结构是一种共性,共性就是理。一种结构与不同部分对应就是一种辩证对应关系。人类的认识范围有限,由于道理与事物有辩证对应关系,所以人类在有限范围内认识的道理可以运用到无限的世界。也就是说辩证对应是人认识无限世界所必需的方法,所以辩证对应非常重要。但很多道理是抽象的,而分形把辩证对应关系用直观的图形表达出来,所以分形能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感觉十分神奇。
举一反三是每个人都会用的方法,也就是说辩证对应在实践中的应用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所以分形的价值也只是理论价值,不一定有实际应用价值。
主观事物有时可以随意增加,但不能随意减少。我们每天都会增加很多经验,包括看到很多新东西,听到很多新故事,学到很多新知识,同时还会想出很多新观念,制造出很多新决策,等等。这些主观事物产生之后,都储存在大脑当中,不会随意消失。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忘记。我们可以判定某个经验是假象,某个观念是谬误,但这些假象和谬误不会马上消失。我们只是给这些经验和观念贴了一个标签,并且在决策的时候不使用它们。它们可以与其他正确、客观的经验和观念同时在大脑中保存,也可能同时被忘记。
如果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比作两杯水的话,那么这两杯水的变化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主观世界这杯水的量是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的。一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头脑中对世界的认识几乎为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观察,不断接受教育,不断自己思考,于是主观世界中的内容逐渐增加,主观世界的这杯水的数量逐渐增长。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几乎为零,在进化的过程中,大脑的功能逐渐增强,认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同时,学习和教育的能力也逐渐增强,每一代人能够累积的知识逐渐增多,于是人类主观世界的这杯水的数量逐渐增多。同时这杯水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知识的内容在不断复杂有序化。
但是客观世界的这杯水的数量基本是不变的。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客观世界的物质和能量的总数基本不变,只是物质的种类在变化。从基本粒子变为多种粒子,从夸克、介子、质子、中子变为原子和分子,从小分子变为大分子,从大分子变为生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从低级生物变为高级生物,最后产生人类和人工智能。这个过程就像一杯水的成分变化,从透明变为浑浊,从无色变为白色、黄色、黑色,液体中逐渐产生沉淀,然后变成固体。但是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杯子里的东西总量基本不变。
主观世界中总能无中生有,各种概念和理论都是从无到有逐渐被创造出来的。客观世界中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意味着某些旧事物的减少。但在主观世界中,当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旧事物并不一定会同时减少,新旧事物可以在大脑中同时并存。各种不同种类、不同本质的事物可以在大脑中并列存在。相反,在客观世界里,当某种物质被销毁的时候,这种物质的结构就被破坏了,这些物质原来的结构就消失了。
“无中生有”可以有两种含义。第一,指物质的新结构可以无中生有,一般情况下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不能无中生有,只能从有到有。例如生物的起源不是从虚无起源,而是从非生物变成生物,基本组成物质都是碳、氢、氧、氮等元素。但结构和属性可以创新,结构和属性的种类可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就是进化的过程。第二,指意识可以无中生有。很多意识在物质世界中都没有对应物,完全是意识凭空创造的。但在主观世界里,事物可以从无到有。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具体属性。然后我们给它添加各种属性,让它与这些属性成为统一的整体。而且我们还可以给它减少一些属性或改变一些属性。这些在客观世界里都是很难办到的,在主观世界里往往很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