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区分真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的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也就是希望得到最大的价值。区分真假只是手段,不要把手段当成最终目的。价值的最终标准不一定是真善美,《太极进化主义》第6篇第1章1.3.1节论述了价值的最终标准是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段勇,2017:下卷56)
认识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产生某种认识;第二,证实这种认识。刚才所说的区分真假的问题属于第二个步骤。如果没有第一个步骤,即没有认识,当然就无可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个步骤更重要,如果对周围世界不了解,那么随时可能大祸临头。对于人们如何产生认识的过程也需要认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这两个步骤完成之后确立的认识可以成为实践的中间环节,认识为实践服务,人们利用各种知识制定决策。认识为实践服务的方式和过程也是认识论应该论述的内容。
归纳起来,认识论需要研究三项内容:(1)认识的产生过程和方法;(2)证实认识的过程和方法;(3)应用认识制定决策的过程和方法。
中国有句俗话:“不撞南墙不回头。”意思是说,有些人很固执,不听劝告,执意往死路上走,最后撞了南墙,遭遇了巨大损失才回心转意。但遗憾的是,总有些人撞了南墙都不回头,总是在错误的道路上执迷不悟。
金观涛说:“科学史家发现,如果他们越是尊重事实,就越是体会到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用纯粹的客观实在的经验来检验理论真伪的事例似乎从来不曾有过。任何经验和事实都是打上观察者思想的烙印的,根本没有独立于人的思维以外的事实!”(金观涛,2005:19)
《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2章2.4节论述了人的认识的本质是复杂的条件反射。认识没有客观的基础,对人有利的认识就是真理。第5章5.2.4节提出一个定理:认识与客观世界是否相同无法完全证实。但很多学者一直想给认识找到一个客观的基础,总想走出柏拉图所说的洞穴,看到洞穴外面世界的本来面目,或者到达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的彼岸。虽然一再碰壁,却始终执迷不悟。他们失败的经历可以编写一部《南墙集》,记录他们做过哪些不同的探索,这些探索都是如何失败的。
J.丹西所著《当代认识论导论》就是这样一部《南墙集》。(J.丹西,1990.)这本书曾经作为很多美国大学的教材,但它没有说清楚认识论的任务和真理标准是什么,而是花了很多的文字想去找到认识的客观基础,最后以失败告终。作者承认自己失败,承认当代认识论失败,但他既不知道出路在哪,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仍然把寻找认识的客观基础当成认识论的主要任务。这本书可以作为当代世界认识论研究的代表,现在世界上多数哲学家都在一直重复着这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