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哲学的内容和希望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1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4 | 1961 次浏览 | 分享到:

1.哲学的内容

1.1哲学的核心内容

哲学专家们在各自编制的哲学教科书中,对于哲学学科包括的内容有不同的观点。魏志明主编的《哲学引论》认为哲学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邬昆如主编的《哲学概论》认为哲学是“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价值哲学。” 俞吾金说:“哲学是认识论、形而上学和方法论”。

这些说法都有些不准确的地方。他们说的“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本体论。“伦理学”不属于哲学,只有元伦理学属于哲学。元伦理学就是价值哲学。方法论应该包括数学、几何、逻辑学和系统学,这些学科都不属于哲学。美学也不应该属于哲学另外,神学不属于哲学。因为哲学是理性的,神学是非理性的。因此,哲学的核心内容只有本体论、认识论和元伦理学。

哲学本体论的任务就是研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整体的世界观,这就是哲学的核心任务。哲学的世界观最终形成之后,哲学家如果再想做些事情就是把这种哲学的世界观应用到科学、艺术、政治、经济、家庭、社会等领域中,指出各种悖论和思想问题的原因,消除困惑和各种错误理论。

哲学本体论的内容其实就这么一点,很简单,但是因为物质与意识具有辩证统一关系,违背形式逻辑,于是带来几千年的困惑,无尽的争论和无数似是而非的理论。

因为哲学的理想是最大最空,所以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都不属于哲学。由于很多学科在开始创建时具体内容很少,所以混在哲学当中。后来随着这些学科具体分析的内容增多,就慢慢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了。例如:几何、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系统学等。现在有些学科应该分离但还没有完全分离出来,处于若即若离,恋恋不舍的状态例如:美学、文化哲学、生命哲学等。

1.2哲学的七类问题

John R. Burr和M.Goldinge编的《哲学及其当代问题》中列出了哲学的七类问题研究领域:第一,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第二,宗教与信仰问题;第三,伦理与价值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第四,民主与社会:人是平等的吗?公平公正的社会是怎样的?第五,心与身的问题,也称精神与自然的问题;第六,知识与科学的问题:知识的本性;第七,审美与艺术问题。(陈慧平,2009

这种罗列是错误的,这七类问题有些不属于哲学,有些不属于哲学本体论。

首先,客观事物具有异己性,异己性与自由意志相对。承认异己性就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决定论,意味着没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异己性与自由意志的矛盾属于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所以哲学本体论当中包含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

第二,宗教是非理性信仰,哲学可以提供理性信仰,而且提供理性信仰是哲学的主要作用。所以哲学研究本身就是在反对宗教,宗教与信仰的问题自然就包含在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当中。

第三,伦理、价值、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问题都属于元伦理学,元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但不属于哲学本体论。

第四,心与身的问题是哲学本体论的核心问题,知识与科学是认识论问题。

第五,审美和艺术属于美学,美学不应该属于哲学。

归纳起来,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元伦理学三个部分。上述七个问题当中的前六个分别属于哲学的这三个部分。

1.3不是“伪问题”

维特根斯坦将形而上学问题视为“伪问题”。王东岳的批评一针见血,他说:分析哲学显然无力回应如下问题:

1为什么恰恰是西方传统的哲学思路导出了近现代的科学思路?即是问,“假问题”怎么会成为“真学问”的前导?

2一般的哲学进展及其相关问题,通常总是由古时的博物学观察或近现代的科学发现所引动,也就是说,“真学问”何以总是会引出“假问题”?

3当代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何会越来越倾向于纯“思辨”的类哲学形式?这一点爱因斯坦本人有深刻感受并有详细论述。那么,试问这些最先进的科学问题是否也应被归划于“伪问题”之列呢?

4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论”本身就是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然则不妨问一句:他的逻辑哲学问题及其有关答案究竟是“伪问题”还是“真问题”呢?(王东岳,2015:488.)

2.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2.1科学代替哲学的含义

如果说具体事物是形而下的,那么理论就是形而上的,所有的理论都是形而上学,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是抽象的。但科学理论相对于哲学是具体的,所以科学理论是形而下的理论。在哲学理论当中,本体论最抽象,所以本体论是真正的形而上学。

现代社会当中科学至上,而不是哲学至上。离开了具体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多数问题都不能解决。几何学首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变成了一门科学,然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纷纷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变成一门又一门的科学。具体分析的原则否定了哲学的优越地位。哲学的衰落是哲学的自我否定,是历史的必然。

现在仍然有些西方国家的大学,在划分学科的时候把自然科学归入自然哲学的大类下面。哲学本来是百学之母,后来因为孩子们纷纷独立,异常强大,母亲老迈无力,哲学变成了众多学科中不起眼的普通一员。但众多学科平等独立、互不统属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于是人们就用科学这个词作为所有理论的统称,用科学代表所有的理性思维和智慧。科学这个名称取代了原来哲学的地位,科学的含义基本上就是原来哲学的含义,似乎所有不科学的思想都是愚昧的。

不管是研究科学,还是研究哲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谁能达到这个目的,谁就是老大。谁有用,谁就是真理。各门学科中,谁的作用大,谁的地位就高。但谁都不能包打天下,于是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

2.2哲学家的实践

哲学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只研究哲学,其他学科研究的很少;另一种是既研究哲学,又研究其他学科,甚至对其他学科的研究多于哲学。例如,马克思的主要学术贡献不是哲学本体论,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柏拉图最关心政治学,孔子周游列国,寻找治国理政的机会。太极进化主义也不是以哲学本体论为主,而是以系统论和广义进化的历史观等社会科学为主,在哲学研究中对于元伦理学和认识论的研究又占了很大比重,然后才是本体论。

近代科学突飞猛进,是因为科学不寻求揭示所有事物的共性,只寻求揭示一部分事物或所有事物的一部分属性的共性。哲学的特点是假大空,追求一切事物和一切属性的共性,目标太高,所以哲学一直发展缓慢。哲学必须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才容易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且站在哲学的高度研究其他学科更有价值。黑格尔的主要精力是研究哲学本体论,构造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他的理论远离实际,谁也看不懂,谁也不愿意花精力去理解。

当然哲学也需要自身的发展,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完全代替哲学。哲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具体科学,形成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

3.不能希望太高

3.1哲学有没有希望

很多人对哲学的未来发展很悲观,看不到希望。这种悲观是不必要的。康德说:“对于这个形而上学来说,命运还至今没有如此开恩,使它能够走上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难道这条道路是不可能的吗?大自然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使理性沉溺于这种不知疲倦的努力,要把这条道路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来追踪呢?更有甚者,如果理性在我们的求知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是抛开了我们,而且用一些假象搪塞并最终欺骗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信任我们的理性!”(康德,2017:11)

康德太悲观了,前途永远是光明的,道路永远是曲折的。形而上学是可能的,理性没有欺骗我们,因为简单抽象的理论一直在不断取得成功。最抽象的理论即使不能指导实践,也可以给人提供整体的世界观和理性信仰,这也叫成功。

哲学最抽象,力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古希腊人试图用形式逻辑建立一个理性的金字塔,从而理解世界。近代科学的学科越分越细,哲学也分科,逐渐背离了古希腊人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确快死了。但哲学的分科并没有完全限制人的整体思想,每个学科都要学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都要讨论相同的东西。关键是能否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哲学不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如果能从很大的范围内把握世界那也是哲学。科学的各个学科壁垒森严,如果能冲破一些学科的壁垒,找到涵盖多个学科的某些共性和规律,那么这样的认识就可以称为很好的哲学理论。例如,一分为三的理论,显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一分为三,但很多学科的内容都与一分为三有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假说。再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也体现了很多事物的共性,冲破了一些学科的壁垒,是很有价值的理论。但是五行学说不能体现所有事物的共性,不能到处套用。

哲学研究虽然很热闹,但逐渐成为圈内人的自娱自乐的学问。(张志伟,2019)哲学似乎不像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有产品可以卖,大众在生活中有需要,必须买。怎么解决呢?关键是找到大众需要的哲学产品,这就是理性信仰、整体的世界观、价值标准和真理标准。

3.2理论可以没有客观基础

孙学章说:“我不敢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真理存在,没有本体、规律、本质存在,人类知识文明将会是什么样子(不敢妄言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所以他的本质学首先以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为己任,通过证明科学的形而上学命题的成立,维护哲学(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合法地位。(孙学章,2014:导言7)

现在的状态是没有普遍接受的本体论体系,各个学派的本体论都不能被完全证明,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相信并实施实用主义。这样的状态并不可怕,更不是不可想象,这样不是也很好吗?文明也在发展进步。不要把哲学说的太神,不要对哲学抱太大的希望。

所有的理论都是以归纳为基础的。无限归纳的结论无法证明,因此可以说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孙学章认为科学理论不能没有基础,这是一种偏见。不是所有的大厦都有地基,例如一艘轮船或一座海上钻井平台,都是没有地基的,但它们可以在风浪中岿然屹立。当然没有地基使轮船和钻井平台可能在海浪中沉没,但是人类需要轮船和钻井平台。有地基的大厦就没有风险吗?多深的地基才能完全保证大厦不倒塌呢?要提高大厦的抗震性能,除了加强地基,还需要在地基之上采取措施。整个地球也是一座大厦,这座大厦是飘在空中的。地球不需要地基,因为地球本身的规模很大。同样的道理,如果知识体系达到一定规模,没有地基也不会垮台。

这个沙滩上的大厦维护了70亿人的生存,并且这个大厦本身还在不断长高、长胖,内部不断有序化,沙滩上的地基也越来越深厚,越来越牢固,所以这个沙滩上的大厦不会倒塌。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归纳理论的数量,最后做到除了几个最基本的公理作为大前提是归纳理论之外,其他所有理论都是演绎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或称树状结构。

减少归纳,让零碎的部分形成整体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我们今天还没有到达终点。现实的状况是,很多应该从演绎得出的理论,我们只能靠归纳得到,多数学科的基础都是一些归纳的理论。整个理论体系不是一个完整的树状结构,中间有很多断点。

3.3哲学必然贫困

世界是具体的,复杂的,哲学是抽象的,简单的,是假大空。所以哲学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准确地描述世界。哲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很差,接受能力很差,无法接受汗牛充栋的理论,所以人总是希望用很简单的理论描述复杂的世界。说白了,是因为人太笨、太懒,所以才崇拜哲学。要想真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下苦功夫,学习大量的具体复杂的理论,包括学习众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哲学对于改造世界没有多少用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代哲学一直像老牛拉破车,发展缓慢,但社会生产力却能飞速发展,没有受到哲学的拖累。哲学要发展,一方面需要抽象的思辨,同时需要不断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用具体的事物验证哲学的思辨成果。否则,纯粹的思辨只能走向经院哲学的死胡同。

当然哲学不是毫无用处,人又笨又懒的本性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再勤奋的人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认识,需要哲学提供理性的信仰。哲学还要提供价值标准和真理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也只是根本标准,不是具体标准,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具体标准不是哲学提供的。所以不要过分夸大哲学的作用。

3.4无法封神

理论像一个金字塔,地基是客观物质世界,理论越往上越抽象。科学理论大多是从具体的物质现象当中经过归纳抽象得出的,抽象的程度逐渐提高,慢慢接近金字塔的顶层。金字塔的顶层是哲学,哲学是对一切物质和理论的抽象。哲学理论可以向具体内容演绎,从顶层出发一步一步向下层的具体科学理论靠近。如果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这两个方向的运动能够汇合,相互印证是最理想的结果。

从具体物质现象得到的理论抽象程度不足,于是适用范围必然有限。这些理论都来自不完全归纳,所以无法证明,缺少逻辑基础。相反演绎的理论可以证明,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结论就一定正确。所以从上向下的理论发展有独到的逻辑优势。科学哲学学派的哲学家想让哲学科学化。他们想让哲学从细节入手,一点一点地完善起来,这种想法背离了哲学的基本特性。

古代的哲学家首先关注本体论,他们的理想就是像几何学那样从本体出发,用演绎的方法建立各种具体理论。因为本体论是一切事物的共性,所以他们认为从本体论出发演绎出的理论应该可以涵盖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变成活的理论,但这个理想始终没有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少普遍性,以不完全归纳为基础,无法证实,但是没办法,人类现在还超越不了这个阶段。从下面出发所有事物,解决一切问题。黑格尔也有这样的理想,也做了这样的努力,《易经》也做了这样的努力。

但是从上向下的理论发展有两个缺点:第一,大前提无法证明;第二,与很多实践和具体理论衔接不上。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是实践,通过演绎得到的理论是否正确最终也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但是黑格尔和《易经》的理论都很难与具体科学理论衔接上,很难应用于实践。黑格尔的逻辑学写成了宇宙语,列宁都看不懂。不过这种自上而下的理论发展毕竟是可贵的,所以得到马克思的称赞。

哲学家希望自己是人的道路,从上面出发是神的道路。现代人还无法封神,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