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先听到雷声,后看见闪电,你会说这样的叙述就不合逻辑。那么逻辑是什么?逻辑学教材上的理论当然是逻辑,但我们说的逻辑远不止这些。下文将讨论逻辑的真实含义和价值,分析形式逻辑的本质,然后比较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差别。
我们的头脑在不停地运动,头脑的运动除了接收感觉经验之外,还在不停地思考。思考、思维或思想的意思是从已有的思想产品出发,制造新的思想产品。思想包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是没有规则的思维,理性思维又叫推理,是有规则的思维。逻辑是推理的规则。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逻辑就成为语言的规则。
语言当中字词和单句的规则叫语法,语句之间的关系规则叫逻辑。任何一个逻辑判断都必然包括两个以上的语句,有时候有些语句会被省略。例如,“张三站在教室里。”这个判断似乎只有一个语句,其实有两个语句被省略了。它们是:“我看见张三在这里”,“这里是一个教室”。
定义:逻辑是语句之间关系的理性规则。
逻辑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逻辑是在人的理性思维产生以后才出现的,理性思维产生以前不存在逻辑。如果罗格斯是指客观规律的话,那么罗格斯与逻辑完全不同。例如,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客观规律,这个规律从宇宙大爆炸以后就有了,但那时没有逻辑。
客观规律需要使用语言表达,于是很多哲学家就把客观规律叫做逻辑,这是完全错误的。每个学科研究不同的规律,而逻辑适用于所有学科,因为所有学科都使用理性思维和语言。用语言反映现实的时候,语言是对现实的仿真。仿真是用一个假的东西模仿真实的东西。这个假的东西的某些结构和属性应该与被模仿的东西相同,所以对于语言的使用必须制定一些规则,逻辑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
符合逻辑的判断不一定是真理。逻辑统一性可以作为判断真理的一个替代标准,但不是最终标准,最终标准是实践和价值。例如,量子力学的结论在实践中应用得很好,但是不合逻辑。相反,某些判断和推理的内容可能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的判断推理可能是符合逻辑的。例如,所有的乌鸦都是白色的鸟,我今天看见的这只鸟是黑色的,所以它不可能是乌鸦。这个推理的大前提和结论都是错误的,但是这个推理的过程没有逻辑错误。
在机械工艺课上老师经常会讲一个案例,叫空心球。有一个设计师设计了一个空心的金属球,图纸画好以后让工厂加工,工厂的师傅说加工不了。如果是两个半球分别加工,然后组装在一起可以做到空心,但是一个完整的球里面的空心部分怎么加工呢?我的刀具怎么进去呢?如果是铸造的话,沙芯怎么出来呀?这不合逻辑,设计师在图纸上画这样一个球很容易,因为图是假的,可以不顾及日常生活的逻辑,但要实际生产出一个真实的空心球,就必须符合逻辑了。
那这里说的逻辑是什么呢?工厂的师傅可能没学过逻辑学,但他也知道这件事情不合逻辑。他所说的逻辑就是他的经验,是他千百次重复过的生产过程。这些生产过程中有一些工艺规范,当师傅思考生产问题时总是遵守这些规范,这些规范成为它们的理性思维的规则,于是他把这些规范称为逻辑。其实这种逻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可以说是逻辑这个概念的引申含义,或者称为广义的逻辑。这种逻辑是可以违反的。
很多新科技会改变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以往的规范,让人觉得不合逻辑。其实这不叫不合逻辑,那些作为理性思维的基本规范的狭义逻辑并没有变。魔术师的表演让人觉得不合逻辑,一个活人能被压扁。魔术师能做到,说明这件事一定是符合逻辑的。只不过他把一些中间过程和道具隐藏起来了,让人觉得不合逻辑。在生活中我们会把常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当成不能违反的规则,然后把这些规则当成理性思维的规则,并把这些规则称为逻辑。这些都是广义逻辑。广义逻辑和狭义如何划分的问题很复杂,会随着我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些以前认为不能违反的逻辑会逐渐被突破。
另外,世界上不存在先验逻辑,即使有也不可描述。我们平时使用的逻辑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得到的,西方哲学家总谈先验逻辑是完全错误的。对于逻辑的对错必须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我们使用的逻辑是否正确要看它的价值,而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先验逻辑。
逻辑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它们都是理性思维的规则,但又有很大差别。A是A,A不是非A,如果A属于B,B属于C,那么A就属于C。类似这样一些判断、演绎和归纳等逻辑关系都属于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给出了被称为“形式逻辑方法论”的形式逻辑三大定律: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形式逻辑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的思维为什么要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则呢?
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无限复杂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经验或概念在一开始总是很简单的,然后概念可以从简单向复杂逐渐发展。简单的概念遵守同一律,即总是与自己相同,表示为:a=a。不会发生a不等于a的情况。在客观世界里,具体的事物很复杂,所以a可以不等于a。例如,今天的我和十年前的我判若两人,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在主观世界里,我作为一个简单的原子概念,可以永远不变。为了表示我的变化,必须在“我”这个概念上增加很多注释,例如,今天的我,十年前的我,等等。“今天的我”是一个组合概念或分子概念,是由“今天”、“的”、“我”这三个原子概念组合起来的。这个分子概念与另一个分子概念“十年前的我”不同,但“我”这个原子概念没有变。每一个分子概念也永远与自身相同。
同理,还可以证明主观事物遵守排中律和不矛盾律。过去大家都认为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是客观规律,通过上面的论证可以发现它们原来都是主观世界的规则,是对主观世界当中的逻辑构造进行处理的方法,而不是对客观世界当中真实的事物进行处理的方法。
定理: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是主观事物的规则,客观事物不遵守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
每种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国际象棋规定卒每次只能走一个格,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车只能走直线,相只能走斜线,等等。这些规则都与客观现实不同,现实当中的车不可能只走直线。但要玩游戏就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否则就不好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
形式逻辑是理性思维的规则,这种规则是简单有用但不真实的规则,就像国际象棋的规则一样。对任何客观事物的认识都需要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形式逻辑的规则,包括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等都是人造的逻辑构造。客观世界里不存在这样的逻辑构造,人类建构这样的逻辑构造的目的是为了让思维简单化。简单化的目的是让语句之间不包含矛盾,便于思维处理、运算和预测。客观事物很复杂,无法遵守形式逻辑。要想让客观事物遵守形式逻辑,就必须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化。
例如,我想知道潮白河今年是否有洪涝灾害。我先调查潮白河往年泛滥的资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但这条河是具体的复杂的,每年都在变。包括河堤的高度和强度,河底淤泥的数量,水生植物的数量等很多情况都在变化。甚至每天都在变化,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样的话我就无法使用过去十年的水文资料预测这条河今年的情况,那怎么办?必须简化抽象,假设各种条件都不变,也就是规定过去十年的潮白河等于今天的潮白河。在这个前提下,预测今年汛期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得到一个初步结论。然后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再根据河堤高度和强度,河底淤泥数量,水生植物数量等具体情况一步一步地深入研究。这些深入研究应该能得出更准确真实的结论,但往往因为情况太复杂很难有结果。这时那个初步结论就显得很有用很重要了。
在简化抽象的时候我使用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我认为今年的潮白河与往年的潮白河是同一条河。这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是简单有用但不客观真实的。这个假设的作用是把一个真实具体的事物简化为一个抽象的逻辑构造。我研究的是一条被简单化的河流,我在对这个逻辑构造进行逻辑处理,这种逻辑处理是主观世界内部的一种思想游戏。
客观世界的关系很复杂,有些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有些不符合。这些关系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但是因为很复杂,所以我们无法准确认识,无法进行逻辑推导和预测,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要想进行逻辑推导和预测,就必须对这些真实的关系进行简化,简化之后才能对观察、测量、化验的现象进行归纳、计算、统计和预测,这样就有了形式逻辑。所以形式逻辑的特征是简单有用但不客观真实。这是一个重要的定理。
定理:形式逻辑是简单有用但不客观真实的规则。
科学技术的所有推理几乎都使用形式逻辑,所以科学技术的所有结论都不是绝对客观准确的。我们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结论经常会遭遇失败,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成功率会逐渐提高。如果形式逻辑是客观真实的,那么科学技术应该能保证我们实践成功,但科学技术从来不能保证我们一定成功,只能让我们不断提高成功率。
让客观事物遵守形式逻辑完全是人为的规则。因为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推导出有用的结论。我们每天都需要使用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每天都用形式逻辑推导出很多简单有用但不真实的结论。因为每天使用,习以为常,于是就不注意了,似乎没有做过任何简化,似乎所有的推理都是客观真实准确的。哲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这些被人忽视的东西。
对复杂内容进行简化早已变成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变成了先验的东西,似乎这种思维定式不需要检验。所谓先验的意思就是不需要检验。很多人认为形式逻辑一定是正确的,是人获取知识的先验能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思想产品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看它是否真的有价值。把真实具体的东西简单化的过程,不是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世界,而是让客观世界符合我们的认识,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但康德没有用这种革命理论说明形式逻辑的本质。
狗听到铃声就想到食物,它认为昨天的铃声和今天的铃声是相同的。它不知道听起来相同的铃声可能来自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目的。如果设铃声是a,动物会认为a永远等于a。如果这种思维能让它每天吃饱,那么它就认为这是真理。
人来自于动物,人的思维来自于动物的思维。动物的思维方式是条件反射,人的思维的基本定式(思维的本能形式)也是条件反射。因为形式逻辑能解决生活中的多数问题,所以这种条件反射被加强,成为人的固定思维。后来人们发现有些事情不符合形式逻辑,必须修改这种思维方式,于是才有了辩证逻辑。辩证逻辑否定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让语句之间包含矛盾,以便符合客观事物的特点。客观的关系是包含矛盾的。但是形式逻辑有用,能推理,能得出有用的结论,于是形式逻辑似乎是客观的。
定义:形式逻辑是语句之间不包含矛盾的理性关系规则。辩证逻辑是语句之间包含矛盾的理性关系规则。
客观世界由事、物、道、理和关系组成,道是事和关系的共性,也就是规律。与形式逻辑相比,辩证逻辑比较接近于道。主观世界里有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意是愿望、意志和决策。形式逻辑不是道,是规则,规则是一种决策。
客观具体的事物之间存在共性。在语言当中,可以用概念表示共性。例如,白马皮毛上的白色和白灰颗粒中的白色被当成同一种东西,于是我们规定作为概念的白色必须遵守同一律。
客观真实的事物非常复杂,在制定逻辑规则的时候往往只能关注客观事物的一部分属性,忽略了另一些属性。形式逻辑的规则制定出来之后,在使用中会发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产生了辩证逻辑。世界上没有绝对纯洁的白色,一开始觉得白马的白色与白灰的白色相同,后来会慢慢发现它们的差别。再如,所有的水都能灭火,但有些水能喝,有些水不能喝。从灭火的属性看,纯净水和雨水是同一种水,从可饮用的属性看则不是同一种水。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定,水作为一个概念在各处都应该相同,但辩证逻辑认为概念中包含差异。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张纸有上下两个面,我把上面设为a,下面就是负a。上面这个面如果可以无限延伸的话,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a。但莫比乌斯带的上下两个面是相通的,上可以等于下,所以a可以等于负a。还有克莱因瓶的内可以等于外。在地球的两极,南可以等于北。你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又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对事物的初期认识符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对事物的深入认识产生了差异,符合辩证逻辑。从这个角度说,辩证逻辑更符合客观实际。但辩证逻辑很难用于逻辑推理,不符合人的需要。所以形式逻辑的价值更大,这种价值使形式逻辑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黑格尔的辩证法当中的多数内容其实是认识论,不是逻辑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的多数内容其实是世界观,也不是辩证法,是对辩证法的应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元伦理学和历史观两部分,也不是辩证法。
那么到底什么叫辩证法或辩证逻辑呢?那些与形式逻辑不同的逻辑,如果我们认为它正确,这种逻辑就叫辩证逻辑,如果我们认为它不正确,那么这种逻辑就叫诡辩论。所谓符合逻辑,就是能够实现逻辑统一,没有自相矛盾,符合一套既定的逻辑规则。形式逻辑有一套比较成熟的逻辑规则。而辩证逻辑包含自相矛盾,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但又是很多事物的共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关系。辩证法不是诡辩论。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是看它们是否对人有益,是否对科学的发展有益,能否带来有价值的结论。诡辩论和偷换概念不能带来有价值的结论。
哲学接受辩证法,科学拒绝辩证法,这是科学与哲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哲学接受现实,科学拒绝现实,所以哲学大于科学,科学无法取代哲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说的辨症施治不是辩证法,不属于逻辑学和本体论。哲学上所说的辩证法属于逻辑学或本体论,辩证的本意是辩论证明。
中医的辨症是辨别的“辨”,不是辩论的“辩”。中医辨症的意思是寻找生病的原因,因为病因与症状不同,而且有可能相去甚远。西医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有时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所以中医的辨症就是哲学上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对本质的认识大多是符合形式逻辑的,没有辩证逻辑的成分。所以中医说的辨症与哲学的辩证完全不同。
其实西医也是辨症施治的,也是寻找到病因再对症下药。例如,西医发现细菌和病毒是很多疾病的共同原因,头痛和脚痛有可能吃同一种药。
中国明朝哲学家方以智在《一贯问答》中说:“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此乃真一贯者。”(郭齐勇,2006:330)这种关系是矛盾的,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这种矛盾。我左手拿着一支笔,右手拿着两支笔,一支和两支没有任何矛盾,左手这一支不是右手两支当中的一支,右手两支也不是左手一支中的两支。但是当我进行抽象之后就产生矛盾了,一支笔和两支笔都是同一类东西。两支笔是多,但与一支笔是同一类,所以这个多是一中之多。
所有的类型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抽象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的有色眼镜,类型这种抽象事物是我们用有色眼镜看出来的。所有的矛盾都是用有色眼镜看出来的,如果我们不用有色眼镜看世界就不会有矛盾。但是不用有色眼镜我们就会变成瞎子,这个有色眼镜是我们认识无限宇宙的唯一方法。
2022年地产大佬冯仑在金星时间中说:“多就是少,苦就是乐,生就是死。”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当你亏损很多钱或想捐赠很多钱的时候,想想多就是少,心理就释然了。把苦当成乐说明你坚强,能受苦的男人有魅力,没这么多委屈你胸怀能大吗?把丧事当喜事办,就高兴了。但这样的一些说法作为鸡汤可以,要想成为哲学理论就必须找到矛盾统一的具体方式。否则因为这些话明显自相矛盾,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些不同的解读可以产生误解,有人可以故意引申出消极的理解。
哲学不是科学,但哲学必须使用科学语言。所谓科学语言就是不会引起误解的语言。哲学和科学理论都力图减少自相矛盾,自圆其说。如果自相矛盾,别人就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那么你的理论就没人相信了。
为什么要强调辩证法是主观世界的,不是客观世界的。真正的客观世界是什么样我们不用深究,所以这种区别似乎不重要。但大家都不喜欢辩证法,它不是科学语言,人们无法利用辩证法进行逻辑推理。如果客观世界没有辩证法,那么这对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有利。所以黑格尔和列宁的错误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必须区分客观世界1和客观世界2,必须明确认识到辩证运动是主观世界中的客观世界的运动特征,辩证法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特征,而是我们用有色眼镜看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客观世界1不存在辩证法,辩证法是人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只有客观世界2中才有辩证法。
形式逻辑不是人看出来的,而是人造出来的。如果说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是人造出来的,那么它们的区别在于,辩证逻辑与客观世界还有点像,而形式逻辑一点都不像。
传统的世界观当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尤其是有很多悖论。只有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才能彻底解决这些悖论。辩证二元主义在重新深入理解辩证逻辑之后,把辩证逻辑应用到新的哲学理论当中,从而实现了矛盾的辩证统一,而且还能解释各种悖论。
现代科学向我们描述了客观世界的样子,太极进化主义并不改变科学的描述。太极进化主义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观,还为科学提供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包括真理标准和对科学的本质的论述。它认为科学当中所说的物质和规律都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意识,在这个前提下科学的各种描述都可能是成立的。这看起来只是换了一下说法,内容没有变,但这种说法上的变化很重要,在这个基础上的科学可以避免很多悖论和困惑。
中国和西方哲学中都有很多关于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的研究,黑格尔是其中研究内容最丰富的哲学大师。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严重的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客观世界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从简单结构中产生复杂结构。宏观上从热寂的平衡态产生非平衡态的各种星系天体。微观上先产生基本粒子,然后产生其他各种粒子。然后从非生物进化出生物,生物的结构和种类逐渐增多,然后进化到人类。随着生物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的进化,生物对世界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人的大脑在进化,人类文化在进化,每一个个体从小到大有一个发育和学习创新的过程。认识的内容首先是各种感觉经验和感性思维,然后逐渐产生理性思维,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思维的内容逐渐增多,逐渐复杂化和有序化,最终产生各种科学理论。
人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主观世界当中的客观世界2。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客观世界的很多内容没有变,而这个客观世界1当中的这个人的主观世界中的客观世界2发展变化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
黑格尔所说的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主要是这个客观世界2的辩证运动,而不是客观世界1的辩证运动。客观世界2的辩证运动可以用黑格尔的话说,是从质到量和从量到质的运动,从自在到自为的运动。客观世界2可以从绝对理念开始,由逻辑阶段,经过自然阶段,发展到精神阶段,最后达到绝对精神。客观世界1的运动不是这样的,客观世界1的运动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复杂有序化的运动过程,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这是科学家所描述的客观世界。
所以,马克思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立的,他把客观世界2放在主观世界外面了,他认为人的头脑中的这个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要想把这个倒立的辩证法放正就要把客观世界2放在主观世界里面,主观世界外面的客观世界应该是科学家描述的客观世界。
但是另一方面,科学家所描述的客观世界也是人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2,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1。真实的客观世界1是什么样子,我们不需要考虑,应该保持沉默。科学家所描述的客观世界与黑格尔所描述的客观世界都是客观世界2,但客观性不同。客观性大的是真理,而真理的根本标准不是客观,而是对人的利益的影响,即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对辩证法的评价标准不是看它是否颠倒,而是看它是否有用。科学家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有很好的预见性,能让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创造文明,而黑格尔的不行,所以我们必须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另一方面,黑格尔对于辩证逻辑的内容有很多创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很可贵,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值得继承和发展。
为了打破传统哲学中辩证法研究的困境,辩证二元主义提出了全新的辩证思想,否定了过去辩证思想当中的很多错误认识。辩证二元主义一方面把辩证法当成建立自己的本体论的理论基础,把辩证思想贯彻到底,另一方面丰富了辩证法的内容,把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种类从过去的三种扩展到七种。
(1)反馈关系
(2)互相包含关系
(3)辩证对应关系
(4)互相决定关系
(5)否定之否定关系
(6)抽象对立与具体统一的关系
(7)质量互变关系。
定理:辩证逻辑关系包括七种:反馈关系,互相包含关系,辩证对应关系,相互决定关系,否定之否定关系,抽象对立和具体统一的关系,质量互变关系。
否定之否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两次否定,另一种是两个事物的相互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决定关系。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只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但马克思说不清楚反作用与决定作用有什么区别。如果承认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辩证统一关系,就应该承认它们是互相决定的关系。
抽象对立与具体统一的关系,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对立的矛盾可以实现具体的统一。承认矛盾不容易,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找到实现矛盾统一的具体途径,有些辩证逻辑可以转化为形式逻辑。例如,古代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它们各有优缺点。木材软,强度低,不能盖高楼,但容易塑型,锯、刨、雕刻都比较容易。石头硬,强度高,能用来盖高楼,但不容易塑型、采集和运输。硬和软是一对尖锐对立的矛盾,它们能不能统一呢?有没有一种建筑材料,既硬又软呢?有,就是水泥。水泥与水混合后很软,便于塑型,干了以后很硬,可承受高楼的压力。这就是抽象的矛盾实现具体的统一。
其实,所有的科技发明和各行各业的创新都是为了寻找实现矛盾统一的具体途径。矛盾无处不在,这些矛盾经常损害人的利益,阻碍社会进步。只有不断寻找矛盾统一的具体途径才能增进人的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
否定之否定包括两次否定,包括正、反、和三个阶段。一般人只看到正的阶段是片面的,老子一味强调用反也是片面的。否定是有条件的,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否定。例如人可以追求幸福,不需要每天勒紧裤腰带。运动变化也是有条件的,动静相宜才好,不能一味地运动,也不能一味地静止。一味强调运动变化是片面的。有为与无为是辩证统一的,随条件变化。不能一味地有为,也不能一味地无为。有为与无为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维护人的利益和世界进化。老子的思想发展到相对主义就会误入歧途,形成道家自私的避世苟生哲学和中世纪的“圣徒”观念。
王东岳运用老子的观点分析世界进化的历史,创建了一套递弱代偿理论。最后他得出结论:人类必然灭亡,只有退化才能生存。王东岳这样的理论就叫误入歧途。
邹学熹先生在《易学精要》中介绍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有一位外国专家在清华大学访问,他在一次座谈会上拿出三幅图象说明印度、西方和中国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第一幅图象只画了一个大圆圈,代表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认为大千世界,一切有形之物皆生于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第二幅图上画的也是一个圆圈,但中央被一条由上到下的纵直线分开,半面白色,半面黑色,代表西方人思维方式和观念。西方人从近代科学出发,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清晰明朗,十分绝对。第三幅图上画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和观念,这就是在圆中用“S”线相分,即阴阳太极图。阴阳两鱼头尾相交,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阳互根,概括了宇宙的本体及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邹学熹,1995:87—88.)
其实,印度和西方也有辩证思想,中国的辩证思想应该与印度和西方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同时,不管是哪里的辩证思想都有缺陷,在兼收并蓄之后还要继续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现在辩证法研究中的困境。
图:玻尔的爵士纹章
有很多科学家在自己的科学实践中感悟到了辩证逻辑思想,玻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不是一个哲学家,但非常崇尚辩证思想。玻尔把阴阳太极图作为量子理论的族徽,这枚纹章是丹麦女王为表彰玻尔在量子力学的卓越贡献而颁发给他的。玻尔亲自设计了这枚纹章。纹章中央是幅中国的阴阳太极图,上方用拉丁语写着“对立即互补”的量子核心原理,以彰显中国太极阴阳论是他把波粒二象性提升到哲学高度的智慧源泉。玻尔说:“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不可避免的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条件下又是描述现象不可或缺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量子根,2017)
玻尔的这种互补原理属于辩证统一的思想。爱因斯坦无法接受量子力学,因为量子力学不符合形式逻辑。但玻尔认为不符合形式逻辑的理论也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符合形式逻辑,我们必须接受这种事实。不是事实错了,是我们的思想错了。
因为形式逻辑简单有用但不客观真实,所以对于形式逻辑不能不信,不能全信。形式逻辑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离不开形式逻辑。可以说现代文明的大部分成果当中都有形式逻辑的功劳。但同时不能因为形式逻辑功劳巨大就认为它完全客观真实,不能忘记使用形式逻辑是有条件的。真实具体的事物往往不符合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不是逻辑,而是实践和价值。形式逻辑有用但不客观,辩证逻辑客观但没有用。吴宗煌先生说:“辩证逻辑是不结果的鲜花。”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不能丢掉,但很多人经常走极端。
现在很多人认为真实具体的事物一定符合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很多科学家把形式逻辑当成一切事物的共同规律。有些学者看到形式逻辑的用途,于是认为这些关系是先天的,是纯粹的理性,同时完全否定辩证法。在一本形式逻辑的教科书中明确规定:“正确的思维应该是明确的和无矛盾的,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集中体现了这种要求。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最普遍地适用于一切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他们不知道形式逻辑是对客观具体世界当中的各种关系的抽象,而这种抽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歪曲。
张东荪说:“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牵强附会,与混淆不清的东西。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他还说:辩证法的正反合,在科学上完全无用。“科学方法,自古以迄今为止,依然只是所谓的观察法、归纳法、测量法、化验法、统计法等,从来没有用过辩证法。”(关敏,2020)
辩证逻辑不符合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如果这三个规则是普遍适用的,那么辩证逻辑就无地自容了。所有的理论都是人的工具,人需要各种各样的工具,只要它有用,能带来效益就行。形式逻辑不仅有用,而且让自然科学兴旺发达。所以形式逻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工具。但不能因为形式逻辑伟大,就说所有的逻辑关系都必须符合形式逻辑。更不能盲目否定辩证逻辑。
关敏说,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注重辩证思维,缺少形式逻辑的思维习惯,所以腐朽落后。(关敏,2020)关敏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罪于辩证逻辑是没有道理的。文艺复兴后西方科学突飞猛进,中国越来越落后,这是事实。但这并不能说明辩证逻辑一定导致落后和腐朽,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是不能否定的事实。黑格尔和古希腊哲学家都讲辩证逻辑,也没有拖累西方文明的发展。
另一个极端是对形式逻辑的盲目否定。黑格尔嘲笑形式逻辑说:“于是同一律便被表述为‘一切东西和它自身同一’;或‘甲是甲’。否定的说法:‘甲不能同时为甲与非甲’。这种命题并非真正的思维规律,而只是抽象理智的规律。这个命题的形式自身就陷于矛盾。因为一个命题总须得说出主词与谓词间的区别,然而这个命题就没有作到它的形式所要求于它的。” “如果人们说话都遵照这种自命为真理的规律,简直应说是可笑的。” “不要把同一单纯认作抽象的同一,认作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这是使得一切坏的哲学有别于那唯一值得称为哲学的哲学的关键。”(黑格尔,1980:248-249)黑格尔看到形式逻辑不客观,但他不懂得形式逻辑的价值。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几次摘录黑格尔对抽象和具体的同一的批评,表示赞同。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直率地宣称:“我们早已宣布形式论理学的死刑”。“形式论理学的思想,虽然不能说不是思想,然而只算低级的思想;我们现在既已有了高级的动的逻辑,就用不着形式论理学。”(关敏,2020)
黑格尔看到具体的同一和抽象的同一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哲学发现。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他忘记了抽象的同一不是形而上学的主张,而是多数自然科学理论的推理原则。他否定抽象的同一是在与所有的科学理论作对,不能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笨拙可笑的。形式逻辑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是人的有色眼镜,但科学研究离不开这个有色眼镜,所以我们必须同时接受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盲目否定都是错误的。很多有用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都是主观臆造的。例如各种概念、概率、可能性都是工具,形式逻辑也是工具。所以形式逻辑有价值,但形式逻辑的应用有条件和范围,出了范围就错了。
黑格尔的这种狭隘片面的观点曾经大肆泛滥,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1920年代开始,苏联出现了一股以辩证法的“a是a又是非a”否定形式逻辑的潮流。勒令大、中学校取消逻辑课,并把辩证法当作唯一科学的逻辑,讲辩证法一定要批形式逻辑。1930年代,苏联对德波林学派的政治打击导致了对形式逻辑的全盘否定。
一批受苏联影响极深的华人也于1920年代的后几年掀起对逻辑学的批判。批判虽然声势浩大,却未能撼动逻辑学在中国大、中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文革中,逻辑学再遭重创。据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倪鼎夫回忆:“逻辑科学是重灾区之一。逻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逻辑教研室(组)被撤销了,学校里逻辑课取消了,专业队伍解散了。”(关敏,2020)这些教训值得记取。
关敏说:一群鸭子围攻“丑小鸭”;鸭子就是辩证法,“丑小鸭”就是形式逻辑,遭到了辩粉们的围攻,最后“丑小鸭”通过现代数理逻辑创造出计算机和互联网,彻底战胜了辩证法鸭子的围攻,形式逻辑终于成了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白天鹅”!逻辑科学在20世纪中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以前两千多年的成果总和。(关敏,2020)
说形式逻辑通过数理逻辑创造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变成了白天鹅,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式逻辑就因此战胜了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