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虚无之学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5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8 | 3561 次浏览 | 分享到:

1.既要常有又要常无

中国古人相信龙脉是华夏之根,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那么龙脉在哪呢?其实,龙脉根本不存在。古人看绵延的山脉像龙,就说那是龙脉,黄河、长江也可以说是龙脉,只要是形状蜿蜒绵长的东西都可以说是龙脉。现代城市里高楼林立,根本不可能有龙脉,而贫困山区则到处可以看到龙脉。看来龙脉与现代文明无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把龙脉赶跑了。

古代风水学对龙脉有一套理论,从中国的山脉走向上看,昆仑山是其他山脉的起点,所以秦始皇把这里当成龙脉。但其他帝王并不买账,而是首先在自己崛起的地方寻找龙脉。例如,清朝就在东北找龙脉,对中原的龙脉嗤之以鼻。那么龙脉到底在哪呢?其实龙脉只能存在于人的心里,是人杜撰出来的概念而已。

歌曲《江河万古流》中唱道:中华自有雄魂在,江河万古流。另一首歌曲《大地的爱》,唱道:我们走遍五湖四海,去找大地的爱。找那心的根,找那心的源,找出生命所在。原来心中那大地的爱,是我心底真爱。我要这份爱去发光发热,创出个新的年代。让心抱着大地,发出新光彩,让美好带来欢笑,在大地绽开。

传统哲学追求真善美,而辩证二元主义认为,真不是第一位的,善才是第一位的,准确地说,利益才是第一位的。我们不希望受骗,总想识别真假。传统哲学认为只有真的东西才是好的,本原一定是真实的东西。但有很多时候假的东西可能对人有益。真和假都可以是本原,假的东西往往更重要。

当然不是所有假的世界观都是好的。宗教也是假的世界观,但宗教不能自圆其说,不是理性的世界观。哲学是理性的世界观,力求自圆其说。而且哲学允许争论,能够证伪,能够在争论中不断地完善。老子和柏拉图等人把抽象的道和理捧到高于一切的位置,反本质主义把它们打人地狱。辩证二元主义把它们摆在了正确的位置上。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其实就是抽象的概念、共性和规律,因为抽象,所以是无,即把具体的内容抽象掉了。最抽象的概念就是本原。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些人是这样断句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但老子在上文中一直在讨论有和无,而没有讨论有欲和无欲。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经常谈论世界的无,目的是以此来观察无的妙处,经常谈论有,目的是用以观察有的规律及目的。

下面我们把老子这两句话借用过来,用有表示客观世界,用无表示主观世界。辩证二元主义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当成两个本原的对立统一,这就叫常有与常无。常有就是要针对所有问题都要从客观视角看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意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实事求是。这是有的绝妙用途。常无就是针对所有问题都要从主观视角看问题,我们才能找到共性和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达到人的目的。

在《张载集·近思录拾遗》中,张载反对老子的“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和佛学的“缘起性空”、“色即是空”的思想,提出了“太虚即气”或“虚空即气”的命题。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虚不是绝对的虚空,气散则为太虚。他反对佛教那种“以山河大地为见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谬论。

张载的思想有对有错。他反对无中生有,这符合物质不灭的思想,他说的气就是原子或基本粒子等质料,他看到了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很多无法观察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真正的无,这是对的。但是物质的结构是从无到有的,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结构。另一方面,道理是虚的,是抽象的,道理虽然存在,但与物质不同。否定道理的抽象存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二程清醒地指出:“子厚以清虚一大名天道,是以器言,非形而上者。”

张载也讲天理,但他没有说明天理是气还是与气不同的另一种存在。张载认为,气是包含阴阳对立两端的统一体,因为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作用,故使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生成宇宙。那阴阳是什么,阴阳肯定不是气,只能是道理,道理只能是虚的抽象的逻辑构造。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老子所说的道应该是指客观规律。世界上的客观事物都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只能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方式,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客观世界从来都是从有到有,不是从无到有。世界万物的转化遵从一定的客观规律,遵从道,但万物不是从道中产生的。因此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老子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子的说法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子所说的道不是指客观规律,而是指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意识,是主观世界的理论,那么在主观世界里可以说道生万物。当然这里说的万物也是主观世界里的万物,不是客观真实的万物。人的认识过程可以从无到有,即从抽象的概念经过演绎推理得到具体的结论。或者说客观世界2的产生过程是从无到有。就像几何学,从几个公理推导出整个几何理论一样,可以从道推导出万物。它们虽然不真实,但有价值。

2.虚则知实之情

《韩非子·子道》中说: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理论是抽象的,所以是虚的,只有用抽象的方法才能抓住具体真实事物的本质。所以说虚则知实之情,不虚就不知道实,不虚就看不懂实。看不懂实就不会运用实,不能形成正确的实践。只有用虚去解释实,才能了解实的本质和价值。离开了虚以后,实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了。所有有价值的抽象事物都是主观世界当中的事物,只有处于主观世界之中的客观世界才有价值和意义,在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很少意义和价值。

坐标系是静止的,有了坐标系才能对运动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进行测量。所以说静则知动者正。所有的物质都在运动,多个运动的物体可能经过同一个位置,可能具有同一种速度,所以位置和坐标系是运动的共性,是对运动的抽象,是一种虚的东西。实际的运动物质是实。动与静的关系是虚实理论的一种应用。坐标系是人为设置的假的东西,客观世界当中没有坐标系。坐标系是意识,不是物质。

16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观测到的天文资料既系统又精确,可以说几乎包罗了望远镜发明之前肉眼所能观测到的全部天象。然而第谷死抱着“地心说”不放,终其一生未有大的建树。而他的弟子开普勒完全依据第谷的资料,极其精确地计算出太阳系六大行星的运行轨道,创立了划时代的“开普勒三大定律”。第谷的终生遗憾,其实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先行的证伪思路;同样的观察资料之所以引发了开普勒的科学变革,其实也就是得益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一点儿质疑。换言之,在第谷的眼里,一切“事实”都不过是托勒密逻辑的继续;而在开普勒眼里,哥白尼的逻辑缔造了全新的“事实”。当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轨道并非是正圆形的时候,他注意到古希腊时代的阿波罗尼早就完成了圆锥曲线中椭圆性质的研究。这个典型事件让当代大哲怀特海不由得大叫:“物质未曾来到,精神已先出现。”就连爱因斯坦也为此感叹道:“知识不能单从实践经验中得出。”(王东岳,2015142143

哲学的特点是假大空,所以中国古人把哲学称为玄学。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需要哲学提供支撑的原因正是因为哲学具有这种假大空的特点。例如,西塞罗认为法律科学需要哲学提供支撑。他在《法律篇》中说:“法律科学不应如同现在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从司法官颁布的法令中推演出来,或如同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从十二铜表法中推演出来,而是从哲学的最深层秘密中推演出来的。”他所说的“哲学的最深层秘密”就是指哲学的道理。

所谓虚无一般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客观、不真实的存在,是主观世界当中的内容。这些不客观真实的东西不仅存在,而且往往是有价值的,有些是价值极大的东西。尤其宗教、艺术和科学当中很多东西不客观真实,但价值极大,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虚无的东西不是本原,这等于否定和抛弃了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