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真理标准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3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7 | 4019 次浏览 | 分享到: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金观涛说的内稳态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利益不断增长的过程。

6)金观涛说,只要观察者的输入对观察对象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就可以认为观察结果是客观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已经背离了他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把自耦合系统在多次反馈之后的内稳态作为认识是否可靠的依据,而不是把对观察对象的影响大小当成依据不管观察者的输入对于对象的影响大小,输入和内稳态都与观察对象有本质的区别对象永远是客观的,而观察者的输入和内稳态永远是主观的。

金观涛认为,在微观领域观察仪器对观察对象的影响不能忽略,所以观察结果不客观。在宏观领域观察仪器和人的感觉器官对观察对象的影响可以忽略,所以观察结果是客观的。这显然不对,因为在宏观领域人的认识错误层出不穷,像地心说这样的错误已经太多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他人的思想行为、市场行情、战争进程、国内外政治局势都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金观涛这样说是在重复传统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认识论上没有一点进步。金观涛说:人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监视一切人对自然观察和改造过程而不干预这一过程的理想观察者,于是人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近乎于上帝观察者的位置。(金观涛,2005:108-110)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站在上帝的位置上,不能摆脱认识的主观性。

7)金观涛只注意回答客观世界是否独立于观察者存在这个问题,而哲学的根本问题不是这个。金观涛认为他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这就错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我们总需要不断地理解世界和他人,需要不断地预测和决策,这些都是实践的环节或前提。在理解、预测和决策的过程中主观因素永远存在,没有脱离主观的客观性。对于所有的科学、艺术和宗教来说,客观世界都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在人出现之前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不重要。因为哲学是为实践服务的,在实践中没有脱离主观的客观性,哲学本体论是对科学、艺术、宗教和所有社会实践过程的抽象概括。所以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即使金观涛能够证明没有人的时候客观世界仍然存在,他也无法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8)金观涛提出一个定理:当某一观察者和某一新研究对象构成一个自耦合系统时,这个系统的结构可以由一个参数集Ai=(a1,a2......)规定,那么当别的观察者只要实现这一参数集Ai±∆Ai,而且当这个系统是结构稳定时,这些观察者可以获得普遍可重复的新观察经验B。他们得到的新知识B必定是真的和可靠的。(金观涛,2005:74)金观涛说,根据这个定理可以推出在科学界至今坚守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一个新现象,只有当它可以被科学共同体共同观察到,即观察可以社会化时,这个现象才算一个真实的现象,它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金观涛,2005:77)这就是可重复性原则。

1871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这个周期表为已知的62种元素提供了说明,同时预言了三种元素,镓、钪、锗,15年内,人们相继发现了这三种元素。有关的实验可以重复。彭齐亚斯和威尔逊(Amo Penzias and Robert Wilson)1965年发现宇宙背景辐射,后来更敏感的仪器测量到宇宙微波辐射的温度为2.7K,正符合大爆炸理论的预言。这对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金观涛没有注意到,这个可重复性原则属于检验真理的预见性标准。如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每个人做实验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实验结果就是可预见的。因为我可以在不做实验的情况下,根据实验条件预测出实验结果。然后把这个实验条件当作产生这个实验结果的原因,这样就形成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具有可预见性。如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十个人做实验得到十个不同的结果,那么你的任何预见都可能是错的,这个实验结果就是不可预见的,相应的理论也没有可预见性。

9)神经系统的多层次封闭系统形成内稳态的反馈过程是针对每一个认识对象的过程,对另一个认识对象,会产生另一个反馈过程,这个反馈过程形成的内稳态和本征态与上一个不同。每一个认识对象都会产生一个不同的内稳态和本征态,金观涛没有把这个区别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多层次封闭系统与一个由输入决定输出的系统行为模式是相同的。而金观涛说:“一个多层次的封闭网络和一个由输入决定输出的系统行为模式是完全不同的!”(金观涛,2005:30-31.)由输入决定输出的系统分为两种:包含反馈的和不包含反馈的。金观涛没有说清楚,他所说的由输入决定输出的系统应该是指不包含反馈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