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对哲学定义和用途的争论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1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4 | 2331 次浏览 | 分享到:

1.现有的哲学定义

曾经有很多人试图给哲学下定义,大部分都是错误的。下面分析其中的一些错误。

罗素认为,哲学是除了科学和神学之外的学说。罗素这样说不对,除了科学和神学之外的学说并不都是哲学,还有很多歪理学说。况且如果科学和神学的定义尚不明确的话,就不能用它们来定义哲学。

冯友兰说: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思想。”(冯友兰,2012)但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思想,除了哲学还有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

黑格尔说:“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1980)什么叫绝对?是绝对正确,绝对有利,绝对客观,还是别的什么绝对?黑格尔没有解释。哲学应该只是绝对抽象,不是别的绝对。

康德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这样说不全面,理性的最后目的属于元伦理学,元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不研究理性的最后目的。康德还说,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哲学家不是理性的艺术家,而是立法者。其实哲学和哲学家都只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没有权力给别人立法。有些哲学理论能够成为人们的理性信仰,信仰与法律有点像,但不是一回事。康德说,哲学是理性知识的系统联系,并赋予其他一切科学以系统的统一的科学。(康德,1991)康德的这个观点比较靠谱,因为科学最抽象,所以能够成为其他科学的基础,其他一切科学都需要这个基础,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系统的统一。但能为科学提供统一基础的并不只有哲学,还有数学、语言学、心理学等。

胡适说:“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哲学。(胡适,2011)那么什么叫且要?如果没有解释清楚的话那又是在乱用概念,乱造新词。这样的定义跟没有一样。如果说“且要”是简要的意思,那就比较靠谱了。说“从根本上着想”也比较靠谱。但哲学不只研究人生,而是研究整个世界。

王维国认为,哲学是论自然、人生、知识等之根本原理。“根本原理”来定义哲学比较准确,但不够明确。什么叫“根本”?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根本”可以指最抽象,也可以指最基础、最重要等意思。

王东岳认为:“指谓具体之对象或存在物的学问乃为一般的学问或科学的学问,而对‘指谓’本身加以指谓的学问就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王东岳,201581)这样说也不对。语言是指谓具体对象的东西,但语言学不是哲学。如果“指谓”本身是特指人的话,人类学、心理学等也不是哲学。

24届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北大副校长,世哲会主持人王博教授给哲学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人类学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哲学。这个定义是错误的。世界上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大多数都不是哲学。人类学家也有很多未解之谜,也不都是哲学。如果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哲学,那么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哲学就不存在了吗?还是说哲学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呢?

有人说,哲学是追求终极的学问,这样说不准确。哲学追求的是什么终极?是最东边,最西边?最古老还是最新颖?显然都不是,哲学只追求一个终极,就是最抽象。

孙学章说:“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存在、原因的原因、规律的规律、语言的语言、逻辑的逻辑的科学。哲学应该而且必然是一切科学之王(科学的科学。(孙学章,2014导言7)这样说不清楚,存在、语言、逻辑和科学都有抽象和具体之分。存在的存在、语言的语言、逻辑的逻辑、科学的科学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分。具体的东西不属于哲学。原因的原因和规律的规律比较靠谱,但也不一定是最抽象的原因和规律。说哲学是原因的原因和规律的规律,似乎意味着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原因和规律。但哲学不只研究原因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

周述林认为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及其本质和规律高度抽象概括的学说。(周述林,2019)这个定义比前面那些定义准确,但还有点问题。很多科学理论都是人们对于世界及其本质和规律高度抽象概括的学说,例如,相对论对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不是高度抽象吗?哲学与这些理论不同,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

2.混乱的理解

2.1科学来自事实

按照笛卡儿的看法,形而上学是学问体系的根基,各门科学都是从这个根基生长起来的。笛卡尔的看法是错误的,科学的基础并不是由哲学提供的。科学是从各种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逐渐形成越来越抽象的理论。而哲学与科学相反,一开始就想从最抽象的概念出发建立理论体系。如果所有的知识和理论构成一个金字塔,那么科学是先建造金字塔的下层,让金字塔越建越高。而哲学先建造金字塔的顶尖,然后再建造金字塔的下层。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所以科学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依靠哲学,科学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寻找共性,产生理论。所以哲学不是科学的基础。正如陈嘉映所说:“近代科学毋宁是在不断摆脱、反对形而上学原理的努力中成长起来的。如普特南所断论,科学一直反对形而上学。”(陈嘉映2018:345

2.2哲学不是科学的未成熟状态

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未成熟状态,哲学始终在向科学趋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会不断发展完善,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它们发展完善的过程有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哲学在向科学趋近。科学分成很多学科,而哲学是不分科的理论,研究对象是所有的事物。有些问题必须依靠哲学,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例如,对立统一的矛盾涉及很多学科,不是某一门学科能解决的。

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相对来说科学比较具体。从最终研究目的上说哲学不会向科学趋近。但哲学的理论对于最抽象的事物的研究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和详细,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内容越来越具体了,可以说似乎会接近科学。但哲学与科学永远存在本质的区别。

有人说:哲学处理尚未被科学管辖的领地,一旦这些领地被科学接管,哲学工作也就终止了。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有些学科以前属于哲学,后来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成为科学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这些学科在开始阶段不完善,不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事物,自然就包括了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所以这些学科在开始阶段就被归入哲学了。后来它们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就可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不是所有的领地都会被科学接管。科学的每一门学科都只研究有限的对象,而哲学研究所有的对象,所以任何一门科学都不可能代替哲学。

有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连续的。与数学命题、经验命题一样,哲学命题也坐落于我们的信念之网,而信念之网的最终仲裁是科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与科学有关系,它们都是抽象的理论,只是抽象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以说它们是连续的,也可以说都坐落于我们的信念之网上。但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不能给哲学提供最终仲裁,哲学不能给科学提供最终仲裁,真理的最终标准是实践。

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小工,它的任务只是帮科学打下手,促进科学的发展。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哲学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是科学的小工。哲学会对科学有促进作用,但不是帮科学打下手。

201711月3日出版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专门开辟了擂台,邀请两位英国学院哲学翘楚史克鲁顿(Roger Scruton)和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就何为哲学的本质展开了数轮辩驳。他们都认为哲学不是科学的小工,但他们都没有说清楚哲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两位英国哲学领军人物关于哲学本质的争论2018)

2.3哲学是知识还是意见

李泽厚说:“康德好像有一个讲法,关于人的这种议论、表达、话语等,一种是‘知识’,一种是‘信仰’,一种是‘意见’。‘知识’追求客观的普遍必然性,如科学知识。信仰没有什么客观普遍性,‘我信耶稣’、‘我信佛’等,但是,它要求一种主观的普遍的必然性,比如,我信耶稣就希望大家都信耶稣。‘意见’,在康德看来,既不要求主观的普遍性,也不要求客观的普遍性。我认为,哲学属于第三者,不是知识,亦非信仰,‘我信仰亚里士多德哲学’、‘我信仰康德哲学’,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哲学属于‘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