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哲学的内容和希望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1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4 | 1969 次浏览 | 分享到:

哲学不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如果能从很大的范围内把握世界那也是哲学。科学的各个学科壁垒森严,如果能冲破一些学科的壁垒,找到涵盖多个学科的某些共性和规律,那么这样的认识就可以称为很好的哲学理论。例如,一分为三的理论,显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一分为三,但很多学科的内容都与一分为三有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假说。再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也体现了很多事物的共性,冲破了一些学科的壁垒,是很有价值的理论。但是五行学说不能体现所有事物的共性,不能到处套用。

哲学研究虽然很热闹,但逐渐成为圈内人的自娱自乐的学问。(张志伟,2019)哲学似乎不像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有产品可以卖,大众在生活中有需要,必须买。怎么解决呢?关键是找到大众需要的哲学产品,这就是理性信仰、整体的世界观、价值标准和真理标准。

3.2理论可以没有客观基础

孙学章说:“我不敢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真理存在,没有本体、规律、本质存在,人类知识文明将会是什么样子(不敢妄言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所以他的本质学首先以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为己任,通过证明科学的形而上学命题的成立,维护哲学(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合法地位。(孙学章,2014:导言7)

现在的状态是没有普遍接受的本体论体系,各个学派的本体论都不能被完全证明,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相信并实施实用主义。这样的状态并不可怕,更不是不可想象,这样不是也很好吗?文明也在发展进步。不要把哲学说的太神,不要对哲学抱太大的希望。

所有的理论都是以归纳为基础的。无限归纳的结论无法证明,因此可以说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孙学章认为科学理论不能没有基础,这是一种偏见。不是所有的大厦都有地基,例如一艘轮船或一座海上钻井平台,都是没有地基的,但它们可以在风浪中岿然屹立。当然没有地基使轮船和钻井平台可能在海浪中沉没,但是人类需要轮船和钻井平台。有地基的大厦就没有风险吗?多深的地基才能完全保证大厦不倒塌呢?要提高大厦的抗震性能,除了加强地基,还需要在地基之上采取措施。整个地球也是一座大厦,这座大厦是飘在空中的。地球不需要地基,因为地球本身的规模很大。同样的道理,如果知识体系达到一定规模,没有地基也不会垮台。

这个沙滩上的大厦维护了70亿人的生存,并且这个大厦本身还在不断长高、长胖,内部不断有序化,沙滩上的地基也越来越深厚,越来越牢固,所以这个沙滩上的大厦不会倒塌。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归纳理论的数量,最后做到除了几个最基本的公理作为大前提是归纳理论之外,其他所有理论都是演绎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或称树状结构。

减少归纳,让零碎的部分形成整体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我们今天还没有到达终点。现实的状况是,很多应该从演绎得出的理论,我们只能靠归纳得到,多数学科的基础都是一些归纳的理论。整个理论体系不是一个完整的树状结构,中间有很多断点。

3.3哲学必然贫困

世界是具体的,复杂的,哲学是抽象的,简单的,是假大空。所以哲学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准确地描述世界。哲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很差,接受能力很差,无法接受汗牛充栋的理论,所以人总是希望用很简单的理论描述复杂的世界。说白了,是因为人太笨、太懒,所以才崇拜哲学。要想真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下苦功夫,学习大量的具体复杂的理论,包括学习众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哲学对于改造世界没有多少用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代哲学一直像老牛拉破车,发展缓慢,但社会生产力却能飞速发展,没有受到哲学的拖累。哲学要发展,一方面需要抽象的思辨,同时需要不断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用具体的事物验证哲学的思辨成果。否则,纯粹的思辨只能走向经院哲学的死胡同。

当然哲学不是毫无用处,人又笨又懒的本性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再勤奋的人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认识,需要哲学提供理性的信仰。哲学还要提供价值标准和真理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也只是根本标准,不是具体标准,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具体标准不是哲学提供的。所以不要过分夸大哲学的作用。

3.4无法封神

理论像一个金字塔,地基是客观物质世界,理论越往上越抽象。科学理论大多是从具体的物质现象当中经过归纳抽象得出的,抽象的程度逐渐提高,慢慢接近金字塔的顶层。金字塔的顶层是哲学,哲学是对一切物质和理论的抽象。哲学理论可以向具体内容演绎,从顶层出发一步一步向下层的具体科学理论靠近。如果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这两个方向的运动能够汇合,相互印证是最理想的结果。

从具体物质现象得到的理论抽象程度不足,于是适用范围必然有限。这些理论都来自不完全归纳,所以无法证明,缺少逻辑基础。相反演绎的理论可以证明,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结论就一定正确。所以从上向下的理论发展有独到的逻辑优势。科学哲学学派的哲学家想让哲学科学化。他们想让哲学从细节入手,一点一点地完善起来,这种想法背离了哲学的基本特性。

古代的哲学家首先关注本体论,他们的理想就是像几何学那样从本体出发,用演绎的方法建立各种具体理论。因为本体论是一切事物的共性,所以他们认为从本体论出发演绎出的理论应该可以涵盖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变成活的理论,但这个理想始终没有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少普遍性,以不完全归纳为基础,无法证实,但是没办法,人类现在还超越不了这个阶段。从下面出发所有事物,解决一切问题。黑格尔也有这样的理想,也做了这样的努力,《易经》也做了这样的努力。

但是从上向下的理论发展有两个缺点:第一,大前提无法证明;第二,与很多实践和具体理论衔接不上。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是实践,通过演绎得到的理论是否正确最终也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但是黑格尔和《易经》的理论都很难与具体科学理论衔接上,很难应用于实践。黑格尔的逻辑学写成了宇宙语,列宁都看不懂。不过这种自上而下的理论发展毕竟是可贵的,所以得到马克思的称赞。

哲学家希望自己是人的道路,从上面出发是神的道路。现代人还无法封神,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