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Y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函数,可写作:
Y=F(a,b)
其中a代表生产力,b代表生产关系。
这个方程当中还应该加进一些体现人的东西,例如人(尤其是领袖)所学到的各种观念和创新能力c,童年形成的偏见d,个人的性格e,其他环境条件(如科技水平、男女比例失调)等。
任何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都是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的函数,人的行为又是人的环境条件和意识的函数,环境条件中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的意识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函数。于是马克思把这些关系简化为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函数。这种简化会带来误差。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客观发展是众多个人力量的合力决定的,Y=y1+y2+y3+……,每一个y的数值会受c、d、e等的影响,但相加以后Y的值不会受c、d、e等的影响,这些影响相互抵消了。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不完全正确。相加时c、d、e等的影响会抵消很多,但不会完全抵消,甚至有时候大部分影响都不被抵消。尤其是英雄人物的c、d、e等的影响很难抵消,有时还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因为特定条件下某些微小的扰动有可能导致系统的突变。
1. 人类产生以前,序参量是以物质系统的生存为标准的,人类产生以后,序参量就不只是以各种物质系统自身的生存为标准,还要以人的利益为标准。例如把书摆放整齐对于这些书自身的生存没有任何影响,但对人有利,使人心情舒畅,所以把书摆放整齐就可使有序度增大。物质有序的标准是功能,观念有序的标准也是功能,即能否指导行为,使人受益。
2. 根据人机工程学,条码、笔、鼠标等工具的大小都应该尽可能适合人的生理特点。计算机的设置和显示应符合人的习惯。生产线上的各种工具应更加人性化。符合人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是人机工程学的核心原则。
3.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而且是变化的,变化的标准是大家接受和喜欢。
4. 几何学研究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点,线是没有粗细的线,面是没有厚度的面。在物质世界里没有这样的点线面,它们完全是意识。数学研究的数字是抽象的数字,物质世界中没有抽象的数,只有一个人,两辆车这些具体的数字,所以抽象的数字都是意识。
5. 愤世嫉俗有利于增加改造社会的动力,心平气和可使个人幸福,到底该不该愤怒,取舍原则是人的总体利益。
6. 所有的评价、评比、评分、评论的根本标准都是人的利益。
7. 结构就是指比较稳定的物质存在方式。那么多长时间才算稳定,这个标准是相对的,取决于人的需要。
8. 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会看到不同的内容。一只猫在物理学家眼中是一个质点,在化学家眼中是有机物,在生物学家眼中是食物链的一环。对于相同的历史事件,每个人有不同的评论和着眼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孙子兵法》在将军和商人眼中有不同的应用。
9.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时最好。这时从客观上说不是最好,但从主观上说最好。因为花全开了,人就会想到他会凋谢,虽然他还没有开始凋谢,全开的状态还会维持很长时间,但人的思想总在不自觉地预想未来。于是主观世界的花已经开始凋谢了。而在花未全开时,人会想到花的全开,所以这时主观世界的花是最好的。《易经》中有物极必反的思想。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所说的生活体验都主要来自于这种意识的能动性。
10. 杞人忧天并不可笑,天的确可能塌下来,可笑的反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大家都会同意一个观点,就是不应该过度忧虑。但什么是过度呢?恐怕无法找到一个客观的界线。可能每个人都会杞人忧天,可能每个人的担忧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怀疑一切。既然适度与过度之间没有客观的界线,就只能找一个主观标准,就是人的利益。忧虑对人有利,可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忧虑对人有害,使人产生疲劳、恐惧等痛苦。忧虑的度取决于这两方面的比较。
1. 时间的本质是当人观察世界上的各种运动变化时,为了处理它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种范畴,用客观的定义永远都不能说明时间的本质。同时性是两个直接经验紧密的联想关系。时间的先后关系就是直接经验在意识中的排列顺序。(第1篇第1章1.1.2)
2. 信息的单位是比特,划定比特的标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比特就是人的反应的种类数,人能对一种信息变化作出一种应变,就表明人接收了1比特的信息。(第1篇第1章1.1.3)
3. 善恶是以人的需要是否满足为标准的。(第6篇第5章5.1.3)
4. 人的利益是价值的最终标准,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多数人的利益的最大化代表正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第6篇第1章1.3.1)
5. 美的标准是主观标准。(第6篇第3章3.3.3)
6. 豁达超脱到底对不对,要看这种态度的目的。如果这种态度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那它就是对的。如果这种态度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那它就不是对的。(第6篇第3章3.3.2)
7. 光环效应、峰终定律等认识规律都是主观决定作用的体现。(第7篇第3章3.4.3)
8. 如果不存在必然性,人就无法预测未来。莫诺所批判的宿命论也许是错误的,但如果人需要它,它就有存在的理由。(第7篇第5章5.4.5)
9. 逻辑统一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而是替代标准,有用才是根本标准。(第7篇第6章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