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本质主义:主观世界中的规律与共性
来源: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s, Vol.60 (July 15-16,2023), pp.385-392.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08-18 | 3329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我们所说的民族性格不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抽象事物,而是我们观察到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之后进行抽象总结得出的一种认识。抽象的事物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适用于非常大的范围,所以抽象的事物具有极大的价值。道是规律,理是共性,它们都是抽象的东西。道和理都有两种:客观世界的道理和主观世界的道理。客观世界中的道和理不是认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对于客观世界的道理的论述都是独断论。本质多指抽象的道理。辩证二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中的本质没有价值,主观世界中的本质有极高的价值,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主体。哲学本体论的任务主要就是创建这些主观世界中的本质,包括本原、本体、规律、概念、共性、世界观等。这就是新本质主义。
关键词:本体论;本质主义;本质;反本质主义;抽象

如果用体与用来分析事物与道理的关系,那么应该说它们互为体用。我们首先要观察具体的事物,然后从中抽象出道理,所以这时事物是体,道理是用。然后我们用道理去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预测未来的具体事物,这时道理是体,事物是用。

客观世界中的道和理可能真实存在,可以支配世界的运动,但它们不是认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无法了解它们的确切内容。我们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得到经验,无法直接感知客观世界中的抽象道理。客观唯心主义者说人可以通过理性直观感知客观世界的道理,这完全是胡说。人能直观到的只有自己的胡思乱想或者科学创新。胡思乱想和科学创新的区别不是它们是否客观,而是它们是否有价值。

主观世界的道理是人的认识,人的认识经常出错,意识有局限性。客观世界的道理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会因为意识的局限性而出错。科学和哲学的真理都不是绝对真理,将来都有可能被推翻,所以科学和哲学的道理都不是客观世界的道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认为“道”和“常道”不同。“常道”是客观世界中抽象的道理,而“道”是主观世界中人对“常道“的认识。老子又说:“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这里的“道”是客观世界的“常道”,还是主观世界中的“道”呢?天不可能向人学习,所以“天法道”中的“道”一定是“常道”,而不是主观世界中的“道”。而客观世界的“常道”是自然界中具体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支配力量,“常道”只会支配自然,而不需要取法自然。所以“道法自然”中的“道”只能是主观世界中的道,不是“常道”。可见老子把“道”和“常道”混为一谈了。

3.2巴尔特的葱头

结构主义假定有一个先验的潜在的结构,它可以决定符号的意义,或成为符号系统的意义根据和中心。这本是结构主义从索绪尔以来的普遍信念,也是包括巴尔特在内的所有结构主义者们所着力探寻的目标。但晚期的巴尔特却激烈地反对这一结构主义的公设。在《文体及其形象》中巴尔特说:文学作品就像一颗葱头,是许多层次构成的,里面到头来并没有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可简约的本原,有的只是一层层的包膜。[2]

巴尔特的这种观点既对又不对。结构主义所说的潜在的结构就是指客观世界中抽象的道理和不能直接观察的具体事物。这些东西有可能存在。巴尔特说抽象的道理不存在,可见巴尔特的观点属于反本质主义,他是在反对客观唯心主义的独断论。这种反本质主义观点值得肯定,因为客观世界中的抽象道理不是知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依据,没有价值。但主观世界中可以有可贵的潜在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决定符号的意义。如果结构主义所说的潜在的结构是这种主观世界中的结构,那么结构主义就可以走上正轨。

客观世界的道理没有价值,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和反本质主义者就说客观世界的道理不存在。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只是具体的物质的存在,他只说出了无心外之物,而没有说无心外之理。王阳明不仅比贝克莱早二百多年,比笛卡尔早一百多年,而且比贝克莱、笛卡尔论述的更全面。其实我们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道理存在,因为我们没有十足的根据证明它们存在还是不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说它们存在,属于独断论。而且它们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世界的道理没有价值。

3.3独断论

佛经中说,须弥山的山脚四面分东南西北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三千个须弥山称为一小千世界,三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三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管辖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

每种宗教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解释,这些解释都是独断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对世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多也是独断论。例如,老子说的道生天地,古希腊哲学家把水、火、理念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等等。宗教的独断论不许怀疑,哲学的独断论可以被怀疑。于是哲学的这些独断论就受到很多批判。

康德说:“在形而上学当中,理性不断地陷入困境。在这里,人们不得不无数次地走回头路。这个战场似乎本来就是完全为着其各种力量在战斗游戏中得到操练而设的,在其中还从来没有过任何参战者能够赢得哪怕一寸土地、并基于他的胜利建立起某种稳固的占领。”康德很无奈:“那么,在这方面还未能发现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的原因何在呢?难道这条道路是不可能的吗?大自然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使理性沉溺于这种不知疲倦的努力,要把这条道路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来追踪呢?更有甚者,如果理性在我们的求知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是抛开了我们,而且用一些假象搪塞并最终终于欺骗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信任我们的理性!要么,这条道路只是至今没有达到;我们又可以凭借什么征兆来对下一次的探求充满希望,认为我们会比在我们之前的其他人更为幸运呢?”[3]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独断论没有根基,都必然被否定,所以会无数次地走回头路。对于独断论只能是存而不可论。客观的道理不是我们平常用来指导实践的道理,我们用作指导实践的道理都是主观世界里的逻辑结构。过去的理性沉溺于寻找客观的道理,所以才会被欺骗。只有找到了形而上学的意识本质和价值标准,才能终结独断论,最终幸运地建立稳固的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