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小前提成立时,演绎法的结论可以得到证实。因此用演绎法得到的结论可信。例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早就由邓小平提出来了,但邓小平是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而广义进化论可以用演绎法推出这个结论。
那么演绎法的大前提从哪里来,能证实吗?在一个比较大的理论体系中,多数大前提都是由演绎法得到的,所以大多数推理所用的大前提都可以证实。当然,任何一个理论体系中,都存在一些不能用演绎法得到的大前提,理论金字塔的上层理论一定是不完全归纳的理论。不完全归纳的结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越抽象的命题越难证实,这些不能证实的理论是所有理论的基础。
定理:不完全归纳是所有科学理论的基础。
不完全归纳就是以偏概全。这样一来,整个理论体系不是都变得可疑了吗?从这个理论体系演绎出的结论与那些直接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不是一样了吗?
不一样。在一个比较大的理论体系中,那些不能用演绎法得到的大前提处于整个理论范式的核心,它的外围由众多理论包围,所以地位稳固,难以推翻。理论体系越大,外围理论给实际生产生活带来的利益越大,核心理论的地位就越巩固。所以科学家们总是试图建立统一的、彻底的理论,目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命题成为演绎的命题。
我们几千年来建立的全部知识大厦都没有基础。不是所有的大厦都有地基,例如一艘轮船或一座海上钻井平台,都是没有地基的,但它们可以在风浪中岿然屹立。当然没有地基使轮船面对巨大的风险,它随时可能在海浪中沉没,但是人类需要轮船。有地基的大厦就没有风险吗?多深的地基才能完全保证大厦不倒塌呢?要提高大厦的抗震性能,除了加强地基,还需要在地基之上采取措施。整个地球也是一座大厦,这座大厦是飘在空中的。如果知识体系达到一定规模,没有地基也不会垮台。
所有理论都是以归纳为基础的,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这个沙滩上的大厦维护了70亿人的生存,并且这个大厦本身不断长高、长胖,内部不断有序化,大厦的地基也越来越深厚、牢固。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归纳理论的数量,最后做到除了几个最基本的大前提是归纳理论之外,其他所有理论都是演绎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或称树状结构。
减少归纳,让零碎的部分形成整体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我们今天还没有到达终点。现实的状况是,很多应该从演绎得出的理论,我们只能靠归纳得到,多数学科的基础都是一些归纳的理论。整个理论体系不是一个完整的树状结构,中间有很多断点。
波普尔证明了归纳法的局限性,即归纳法不能证实任何真理,这是对的。但需要注意,这并不说明归纳法没有用,离开了归纳法人类将寸步难行。不可知定理容易造成一种误解——既然所有的理论都不能证实,因此所有的理论都没有意义。这种误解很容易产生,而且十分有害。
我现在饿了,想吃螃蟹,我想知道螃蟹有没有毒。波普尔告诉我们:你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证实螃蟹无毒,即使你吃了十口都没事,也不能保证第十一口无毒,就连米饭有没有毒都证实不了。那怎么办?饿死吗?这种误解把波普尔的理论变成了绝食理论。科学家的职责不是悲天悯人,不是唉声叹气,科学家的职责是为人类寻找出路。虽然波普尔的结论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但人们更需要的是证实的理论,如果没有绝对证实的理论,至少给一个相对证实的理论,虽然相对证实的理论有可能让人中毒,但人们也愿意接受,因为不想饿死。
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相对证实的理论,这些理论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它们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这些理论的错误再多,人类也得用,只能不断完善,而不能抛弃。最早的人类手中基本没有真理,只有一些类比的启示,这些启示大部分是错误的,所以那时的人类生存能力非常低。但就是这样一些启示让他们能够生存下来,并逐渐壮大强盛。
客观世界无限复杂,导致人从环境中获取的经验知识太多,而且都有差别,甚至互相矛盾。人要建立条件反射和认识模型以哪个经验为依据呢?在人们日常的认识活动中作用最大的方法是使认识简单有效的方法。思维的作用主要是使认识简化。归纳可以使认识简化,所以归纳法是有效知识的根本来源。
认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即使有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和方法,还是无法避免产生错误观念。往往多个理论都不符合真理的标准,只能矬子里面拔将军。而且错误只能一个一个地改正,有时改正一个错误需要几千年。改正了已有的错误,还会出现新的错误。有时一个大师出现,可以使理论产生一次飞跃。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不是渐进完善的过程,而是范式的更叠,新旧范式之间没有好坏之分。库恩的这种说法不准确,理论发展总的趋势是进化。理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范式的更叠,每一个新范式的核心内容都与旧范式不同。这些范式之间可能没有好坏之分,都可能改进。第二个阶段是渐进完善,新范式的核心内容不再改变,只改变外围的内容。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发生范式的更叠。
库恩没有说清楚范式的含义。为了理解范式的含义,有必要把范式与标准作个对比。在工程领域,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范式包含有这样三个方面:(1)科学的理论体系;(2)运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心理认识因素;(3)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和心理认识的自然观。
标准符合范式的定义,属于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标准就是范式中的一部分。标准符合范式的定义,标准的发展变革就应该符合科学革命的模式。同时,标准是十分完善的一种范式,可以借标准的内容和发展理解范式的内容和发展。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 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其实,信念、习惯和传统也是人工范式。标准首先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很多标准是成功示范的工具、解疑难的方法、用来类比的图像,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同时,标准也是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
标准一般是统一的,尤其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首先必须遵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抵触的地方只能在企业内部应用,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而标准以外的范式往往都是不统一的。物理、化学等学科还好一些,系统论、运筹学等新学科、交叉学科就很不统一,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更难统一,有很多学派。有的学派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多数学派都不完整,例如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大杂烩。但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很不统一,中国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差别很大,中国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差别更大。中国内部有中央编译局的一套比较标准的马恩著作版本,西方每个国家都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是一个范式还是多个范式呢?我认为,既可以当成一个也可以当成多个。当讨论剩余价值时,可以把所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划入同一个范式;当讨论实践与唯物主义的关系或人的价值时,就不能把所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划入同一个范式了。所以,“马克思主义范式”这个概念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有时指一个统一的范式,有时是指多个范式。作为一个统一的范式,它只能指各国马克思主义当中那些共同的东西。那么哪些是各国马克思主义当中共同的东西呢?有些比较明确,但多数都不明确。当中国出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时,马克思主义的范式发生了变化,当苏联东欧剧变时,马克思主义也发生了变化,这两种范式变化显然是不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