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活的东西。那么“活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容易,连小孩都知道,但仔细想想其实很难。也许有人会说:“会动的东西就是活的。”但是,太阳、月亮都在运动,它们是活的吗?有人说:“会说话的东西是活的。”收音机、录音机是活的吗?到底什么是活的呢?
“活的”这个概念可以有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当系统结构不变时,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一种刺激会产生多种反应的物质叫活的物质。
例如同样是下雨天,有时打雷,有时不打雷,于是古人认为雷电是活的;同样一只狗,有时咬人,有时不咬人。
其实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任何一种物质对一种刺激都只能产生一种反应,都是死的,这才符合结构决定功能定理。但实际生活中,人们无法观察到全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和系统内部的全部结构变化,结构决定功能定理似乎失效了,所以人会把死的物质当成活的物质。随着科学的发展,死的物质与活的物质之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古代,人们把天地、风雨雷电都当成是活的。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各种现象产生时的环境条件的变化观察得细致了,于是发现这些物质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一种刺激都只能产生一种反应,这些物质就不再被当成活的东西了。科学让决定论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取代了神话和自由。
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一直很肤浅,所以生物对一种刺激产生不同反应时,人类无法找出生物内部结构和外部的环境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生物始终被当成活的、自由的东西,始终不能还原为物理化学系统。动物会走路,机器人也会走路,但机器人是死的。机器人是走是停取决于人的指令,这些指令导致了机器人内部的结构变化,我们知道是什么结构变化导致了不同的反应。对于动物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结构变化导致了不同的反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一些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被人们认识,所以一部分活的生物已经开始向“死的”方向变化。同时,很多人造的机器正在向“活的”方向变化。过去机器对于复杂多样的输入只能产生简单的输出,你对他们如何大吼大叫都是对牛弹琴,现在的机器对于输入的微小差别也能作出不同反应。将来如果对于人类能够察觉和无法察觉的输入,机器都能作出不同的反应,那么机器就真的活了。
由于科学在发展,用第一个定义划定的范围会不断变化,这样就很麻烦。第二个定义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人们倾向于接受第二个定义。
第二个定义:所有的有生命的生物都是活的,所有的非生物和死亡了的生物都不是活的。
说一个物体有自主性就等于说它是活的。有目的的行为都是自主的行为,但有自主性的行为不一定是有目的的。
需要注意的是混沌理论在描述混沌系统的特性时使用了分岔的图形,这个图形上对应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函数值。但这个图并不是在描述活的物质的特性,因为分岔是有条件的。混沌系统对条件很敏感,但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条件是不同的,对条件敏感不等于条件相同,不会在相同条件下随机地向两个方向发展。
我们经常称颂大自然中的山水如何美妙,奇特的石林、壮丽的高山、峡谷,还有深邃的夜空似乎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但是所有这些与生命相比都非常简单,生命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我们平常所能见到的任何无机物。蛋白质的分子量动辄数十万,还有各种组织和器官。生物世界所有的奇迹和人类社会所有的奇迹都来自这些复杂结构。
定理:系统的复杂结构是产生生命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神奇特性的充要条件。
大家都在问: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就是生存,生物就是生存的物质。那么什么是生?生就是不死,什么是死?死就是复杂系统被破坏,变成简单系统。本来一只羊是一个很好的复杂系统,体内有各种子系统,包括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死了以后慢慢地被破坏,变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和一堆白骨,这个系统被破坏了。生就是系统不被破坏,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始终能保持一定的结构,始终能发挥功能,这就是生存。生物的所有神奇的功能都来自于结构的复杂性,生存就是复杂系统的存在。生命的本质是复杂系统的幸存。
非生物系统也能维持一定的结构,为什么它们不是生命呢?这是因为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非生物系统都很简单,生物系统比非生物系统复杂得多。就像迈尔说的,每一个层次的生物都有高度复杂和灵活适应的组织,都由独特的大分子组成(Mayr, E.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人们只把复杂系统的存在叫做生存(活的),而一般不把简单系统的存在叫做生存。
难道计算机不复杂吗?我说非生物简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非生物简单,计算机是人造的,本质上计算机是人的效应器官的延伸,是人的一部分。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非生物系统一般都比生物系统简单得多。所以生物的本质就是复杂系统的存在,我们说非生物没有生命,主要就是指他们不能自发地形成并保持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
所以要解开生命的奥秘,关键是要说清楚这些特定的结构,尤其是复杂的结构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
生物是活的,那么什么是生物呢?对于任何系统来说,性能的差别都产生于结构的差别。生命系统也是一样,虽然生命的形态千奇百怪,生物的性状奥妙无穷,但所有生命现象的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都来自于特定的结构。多数生物结构都非常复杂,甚至复杂得难以想象。
特定的结构并不一定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第一个生命叫做“卢卡”。卢卡是蛋白质,还是RNA?对这个问题曾有过激烈争论。其实不管是蛋白质还是RNA可能都不是卢卡产生的必要条件,机器人也已经具有了很多生物的特点。所以必须脱离这些物质形式去寻找生命物质结构的本质特征。
生命有很多特征,但教科书上所罗列的大多数特征都只是一部分生物的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再生、条件反射等等。那么到底哪些特征才是所有生物所共有的呢?
所有生物共有的生命特征只有三个:不灭绝、结构复杂和自复制。现有的所有生物的结构中都包含一些基本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历经数十亿年没有大的变化,虽然生物的无数个体都死亡了,无数种类都灭绝了,但这种基本结构特征一直没有灭绝,而且存在于现存的所有生物体内。所谓不灭绝就是指基本结构特征一直没有灭绝。不灭绝和结构复杂都是生物的结构特征,自复制是一种功能上的特征,但这种功能是由特定的结构所产生的,而且不灭绝的正是这种结构特征。只要生物不灭绝,生物就可以持续进化,生物的各种特性和环境的各种特性都可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动力。而只要生物持续进化,就能不断产生各种复杂结构。
定理:持续进化是系统复杂结构产生的充要条件。
那么,为什么生物能够持续进化呢?为什么生物历经数十亿年不灭绝呢?现在我们设想有某种物质具有生命的功能,那么不管它是不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它一定具有一种特定的与周围的非生物不同的结构。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会与周围的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包括碰撞、传热等物理作用和各种化学反应,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一旦那种生物的物质结构发生了变化,它很可能就不再具有生命功能了。所以,在各种环境破坏下,生物的结构必须持续存在,生命的各种功能才能持续存在。
简单结构存在的概率大,复杂结构不容易产生,容易被破坏。我们所说的生物一般是指由大分子构成的物质系统,多数生物的结构都极其复杂。由于结构复杂的非生物不能自复制,所以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的结构比生物简单得多。即使是人造的非生物也比不上生物的复杂水平。高超的艺人在一个米粒上的精雕细刻和计算机的芯片,都比不上细胞的精细水平。蛋白质的分子量动辄数十万,还有各种组织和器官,所有这些结构和生物功能都是由生物DNA的复杂结构决定的。虽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比非生物复杂,但还是很容易找到一个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复杂性的大致界限。那么非生物的结构为什么远没有生物那样复杂呢?
不同种类的非生物都在不断产生和不断被破坏。有些非生物总能大量产生,如冰、铁锈等,有些非生物结构很难被破坏,如沙粒、惰性气体等,所以这些物质我们很容易见到。但也有很多非生物产生的速度慢,结构被破坏的速度快,例如钠、钾等金属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所以这些物质我们在自然界中很难见到。再如石油,我们现在能见到石油,是因为古代几乎没有人开采和利用,石油虽然产生的速度慢,但被破坏的速度也很慢。现在人类大量开采和使用石油,石油将很快被用完,那时我们的后代就看不到石油这种结构的物质了。
定理:任何一种结构的物质长期存在的条件都是其结构产生的速度大于等于破坏的速度。
这好像是一句废话,其实很重要,达尔文之所以没有说清楚什么叫“适者”,关键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这个定理。
定义:系统的适应性就是系统产生的速度与被破坏的速度之差。
系统适应环境就是指系统在某种环境下比较稳定,能保持自身结构和主要功能的存在。由上面的定理可知,只有当系统结构产生的速度大于等于其破坏的速度时,这种结构才能长期存在,才能适应环境。
功能的适应主要有两种实现方法。一种是系统结构中对应这种功能的部分的产生速度大于等于破坏速度。例如,生物的某些细胞分裂速度大于其死亡速度。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柔性变化实现适应。例如,生物皮肤毛孔收缩以减少水分蒸发。系统结构存在时,系统某些功能可能丧失,能保持的系统功能是适应环境的系统功能。
非生物曾经出现过的结构形式一定比现存的结构形式多得多,比现有的非生物复杂得多的非生物应该也出现过。但多数复杂非生物结构的产生速度慢,被破坏的速度快,所以很多结构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任何物质产生和被破坏的速度都取决于自身的性质和环境条件,非生物中的复杂物质的性质使他们容易被破坏。而且,结构越复杂的物质,就越不容易产生,越容易被破坏。所以非生物中没有像生物那样复杂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