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国人都很熟悉,西方人也有精神胜利法。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莱斯利流行一则笑话:如果有人买了20件东西还站在写有“10件以下”的快速付款通道里,那他要么是哈佛的学生,因为他不会算数;要么是麻省理工的学生,因为他不会阅读。
我们先不看这则笑话是犀利还是恶毒,先分析一下这则笑话产生的动机。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学生都属于美国社会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大多数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有很多人会成为企业的领导,而编制和传播这则笑话的人应该大多是社会下层的人,早晚要听命于那些学生。“虽然我将来要受你领导,但我现在可以编排你一下”,这种方式可以让人心里得到一点平衡、慰籍,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主观决定论与精神胜利法有什么不同呢?主观决定论兼顾客观对主观的决定作用,主观对客观的决定作用是有限的,是有条件的。精神胜利法认为主观对客观的决定作用是无限的,是没有条件的。鲁迅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争的原因就是阿Q盲目地夸大了主观的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不管是中国的阿Q,还是美国的阿Q,都是无产阶级。虽然他们的思想不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但能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鲁迅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所以在怒其不争的同时哀其不幸。美国的阿Q生活富足,不需要哀,但要“同情”,因为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不同的阶层,下层的人总会感到无奈,心里不平衡,精神胜利法是避免和减少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精神胜利法是错误的,是主观决定论发展到极端的产物,但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即使主观决定论发展到荒谬可笑的地步,我们仍然要注意到其中有益的成分。这说明主观对客观的决定作用具有一种先天的优越地位,即人的意识在理论中先天的优越地位。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各种行为和理论产生的动力和判别真理的最终标准。
计算机可以把音符任意拼接或把音节、旋律等单元任意拼接起来作出无穷多的乐曲。但计算机不会判断什么曲子好听,什么曲子不好听。所以,归根结底计算机还是不会作曲。怎么才能让计算机知道什么是好听呢?人必须以某些方式将好听的标准告诉计算机,但难就难在人们现在还无法确切地说出好听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人为什么不能说出好听的标准呢?因为好听的标准完全是主观的,感性的。一个作曲家创作的方式往往是这样的,他经过思考,头脑产生一个旋律之后,就用钢琴等乐器弹奏出来。然后,听着弹出的旋律,体会它的效果,好就记下来,不好就作废。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什么呢?是人在接受外界刺激之后产生的感觉,有可能兴奋,有可能是压抑。这些感觉就是音乐家创作的最重要的依据。音乐这种艺术几乎是所有社会事物中最具有感性特征的,判断好坏的根据几乎完全是凭感觉。
那么感觉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它除了与外界刺激有关之外,主要取决于人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是先验的、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理特性主要由基因决定,心理特性与人的基因、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教育、思维方式、性格爱好等有关,形成之后也是物质性的。对于意识而言它们都是黑箱,人类现有的研究还无法将其打开。所以人无法说出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不能让计算机具有判断好坏的完全能力。计算机可以从现有的音乐中寻找规律,得到好坏的标准。但这个标准是派生标准,不是根本标准,如果时尚改变了,计算机就要重新适应。
中国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完全失败,80年代一个“包”字让农业天翻地覆。为什么会这样?在公社里,如果大家都辛勤耕作,也会带来巨大的个人利益,但是这种利益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公有制下,很难严格实行按劳分配,每个人都对个人的损失比对利益更敏感,多劳不能多得时,这种损失就会被放大。于是人们对个人利益的预期就大幅减小。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利益驱动,但驱动行为的利益首先不是客观利益,而是主观利益,即人们对利益的预期。当人们对利益的预期值大幅减小时,人们劳动的欲望就大幅减小了。私有制下,每个人的利益受法律保护,不会因为这种利益损失而减少主观利益。
主观利益极不客观,不仅会因为对他人侵害等原因的预期而大幅减小,也会因对未来的幻想而大幅增加。当减小的因素被法律消除之后,主观利益可能经常增大,主观利益增大会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股票市场中,可以认为赢家与输家的财富相减为零,股票交易的结果只是财富转移,没有创造财富。而且赢家是少数,每个人赚钱的可能性都小于50%。但这是比较客观的预期,主观的预期完全不同。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的意识都会急剧放大,当盲目乐观的意识被放大时,主观世界中的财富总量就会变得极为巨大,这些对财富的预期导致了疯狂的行为。当盲目悲观的意识被放大时,主观世界中的财富总量就会急剧变小,这也会导致疯狂的行为。
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存在都是由生产决定的。但他所说的生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应该对生产进行细致的分析。生产包括:第一,生产的原因或动力,即人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也就是人的利益;第二,生产的行为;第三,生产能力;第四,生产力的再生产。如果说社会生产决定社会存在,应该说明是生产的什么内容决定社会存在。尤其需要把人的利益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与其他因素区分开。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但科学管理方法忽视人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面对日本企业的威胁,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企业管理者不能只把员工当成工具,应该关心员工的生活,精心设计每一员工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岗位,提供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把自己融于工作与事业之中,干出一番成就,积极奉献于社会。
香港企业家马锦明曾捐资为中国农业大学装修主楼。在捐赠典礼上,全体起立奏国歌,这时给嘉宾倒水的一个服务小姐正好走到主席台中间。一看全体起立奏国歌,就提着暖水壶站在台中央不敢动了,弄得记者都没法拍照。一直到国歌奏完,倒水的小姐才下台。
礼仪等制度都是人的工具,是制约人的异化物。既然是工具,就不是先验的和绝对神圣的,应该根据人的需要取舍。
莫言2012年12月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文学因其无用而变得伟大。”莫言的话也对也不对,文学与科学相比似乎不能对生产和生活起到指导作用,但文学、影视等艺术也是很有用的。
科学注重逻辑,逻辑推导出的结论能指导实践。艺术重联想,非理性,因而缺少逻辑性。科学与艺术的对立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的对立。人类生活需要科学,这是客观的需要。而艺术更符合人的主观思维方式。研究科学只有逻辑还不行,还需要创造性,创造性往往来自于非理性的联想。科学的成果可以向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结论,规律是抽象的,结论越抽象,适用范围越广。艺术讲具体的人和事,不能提供抽象的规律。但人的右脑思维以图像式的具体思维为主,科学研究离不开这种思维,所以艺术对于科学研究有无限的启发作用。而且艺术容易跟上时代,科学总是落后于生活。
艺术能极大地影响人的心情,人的心情经常会转化为激情,充满激情的时候人可以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或破坏力。衡量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性高低的根本标准主要就是对人心情的影响。让人心潮澎湃、茶饭不香、难以入睡的艺术一定是高水平的艺术。
我们可以用Y代表历史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的政治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某个人(如拿破仑)的行为。马克思认为Y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函数,可写作:
Y=F(a,b)
其中a代表生产力,b代表生产关系。
这个方程当中还应该加进一些体现人的东西,例如人(尤其是领袖)所学到的各种观念和创新能力c,童年形成的偏见d,个人的性格e,其他环境条件(如科技水平、男女比例失调)等。
任何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都是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的函数,人的行为又是人的环境条件和意识的函数,环境条件中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的意识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函数。于是马克思把这些关系简化为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函数。这种简化会带来误差。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客观发展是众多个人力量的合力决定的,Y=y1+y2+y3+……,每一个y的数值会受c、d、e等的影响,但相加以后Y的值不会受c、d、e等的影响,这些影响相互抵消了。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不完全正确。相加时c、d、e等的影响会抵消很多,但不会完全抵消,甚至有时候大部分影响都不被抵消。尤其是英雄人物的c、d、e等的影响很难抵消,有时还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因为特定条件下某些微小的扰动有可能导致系统的突变。
1. 人类产生以前,序参量是以物质系统的生存为标准的,人类产生以后,序参量就不只是以各种物质系统自身的生存为标准,还要以人的利益为标准。例如把书摆放整齐对于这些书自身的生存没有任何影响,但对人有利,使人心情舒畅,所以把书摆放整齐就可使有序度增大。物质有序的标准是功能,观念有序的标准也是功能,即能否指导行为,使人受益。
2. 根据人机工程学,条码、笔、鼠标等工具的大小都应该尽可能适合人的生理特点。计算机的设置和显示应符合人的习惯。生产线上的各种工具应更加人性化。符合人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是人机工程学的核心原则。
3.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而且是变化的,变化的标准是大家接受和喜欢。
4. 几何学研究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点,线是没有粗细的线,面是没有厚度的面。在物质世界里没有这样的点线面,它们完全是意识。数学研究的数字是抽象的数字,物质世界中没有抽象的数,只有一个人,两辆车这些具体的数字,所以抽象的数字都是意识。
5. 愤世嫉俗有利于增加改造社会的动力,心平气和可使个人幸福,到底该不该愤怒,取舍原则是人的总体利益。
6. 所有的评价、评比、评分、评论的根本标准都是人的利益。
7. 结构就是指比较稳定的物质存在方式。那么多长时间才算稳定,这个标准是相对的,取决于人的需要。
8. 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会看到不同的内容。一只猫在物理学家眼中是一个质点,在化学家眼中是有机物,在生物学家眼中是食物链的一环。对于相同的历史事件,每个人有不同的评论和着眼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孙子兵法》在将军和商人眼中有不同的应用。
9.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时最好。这时从客观上说不是最好,但从主观上说最好。因为花全开了,人就会想到他会凋谢,虽然他还没有开始凋谢,全开的状态还会维持很长时间,但人的思想总在不自觉地预想未来。于是主观世界的花已经开始凋谢了。而在花未全开时,人会想到花的全开,所以这时主观世界的花是最好的。《易经》中有物极必反的思想。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所说的生活体验都主要来自于这种意识的能动性。
10. 杞人忧天并不可笑,天的确可能塌下来,可笑的反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大家都会同意一个观点,就是不应该过度忧虑。但什么是过度呢?恐怕无法找到一个客观的界线。可能每个人都会杞人忧天,可能每个人的担忧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怀疑一切。既然适度与过度之间没有客观的界线,就只能找一个主观标准,就是人的利益。忧虑对人有利,可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忧虑对人有害,使人产生疲劳、恐惧等痛苦。忧虑的度取决于这两方面的比较。
1. 时间的本质是当人观察世界上的各种运动变化时,为了处理它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种范畴,用客观的定义永远都不能说明时间的本质。同时性是两个直接经验紧密的联想关系。时间的先后关系就是直接经验在意识中的排列顺序。(第1篇第1章1.1.2)
2. 信息的单位是比特,划定比特的标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比特就是人的反应的种类数,人能对一种信息变化作出一种应变,就表明人接收了1比特的信息。(第1篇第1章1.1.3)
3. 善恶是以人的需要是否满足为标准的。(第6篇第5章5.1.3)
4. 人的利益是价值的最终标准,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多数人的利益的最大化代表正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第6篇第1章1.3.1)
5. 美的标准是主观标准。(第6篇第3章3.3.3)
6. 豁达超脱到底对不对,要看这种态度的目的。如果这种态度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那它就是对的。如果这种态度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那它就不是对的。(第6篇第3章3.3.2)
7. 光环效应、峰终定律等认识规律都是主观决定作用的体现。(第7篇第3章3.4.3)
8. 如果不存在必然性,人就无法预测未来。莫诺所批判的宿命论也许是错误的,但如果人需要它,它就有存在的理由。(第7篇第5章5.4.5)
9. 逻辑统一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而是替代标准,有用才是根本标准。(第7篇第6章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