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主观性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1629 次浏览 | 分享到:
1 客观性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
2 主观臆造的关系和规律
3 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 不可知定理
5 异己性的直接来源是人的主观世界

1 客观性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

人不一定要服从异己性,不一定要服从客观的认识和客观的环境。对于人不一定服从客观的环境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人总是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对于人不一定服从客观的认识这一点,大家可能很难理解。

很多时候客观的认识比主观的认识稳定,所以人们容易把客观的认识当成真理,但也有很多时候,客观的认识不如主观认识稳定。用主观认识代替客观认识的目的是得到稳定的认识,这些稳定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为人带来利益。既然这些编造的理论可以很稳定,可以在实践中为人带来利益,那这不就说明它们是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吗?不一定,很多利益来自于歪打正着,时间长了问题和错误就可能暴露出来。而且客观世界不存在悖论,悖论完全来自认识的主观性。科学永远不可能消除所有悖论,这说明科学永远具有主观性,从来都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客观规律。

科学家编造理论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和为自己服务。宗教也是编造的理论,如果宗教对人有益,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限度内相信宗教。宗教可以给人心理安慰,可以提供信仰和希望,可以维护社会道德和正义。但由于宗教的客观性过低,宗教的危害经常大于它给人带来的利益。

客观性就是异己性,直接经验是认识的异己性的唯一来源。但客观性和异己性都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实用性才是真理的最终标准。

真理的标准还有简单性、预见性和逻辑统一性,这些标准都是实用性的派生标准。稳定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因为过去稳定的东西将来也会稳定。变幻不定是复杂,稳定意味着简单。如果认识之间有矛盾,以不同的认识为依据,对于同一个事情会作出不同或相反的预测。具有逻辑统一性的认识最稳定,最简单,所以实现认识的逻辑统一的目的是使认识稳定和简单。有时不稳定的认识对人有利,例如酒后飘飘然的感觉以及艺术的想象都能使人陶醉,但这些认识不利于预测,所以不是真理。

逻辑统一应该是尽可能多的认识的逻辑统一,不能满足于已有的认识的逻辑统一,应该尽可能多地获取异己的认识。异己的认识容易实现逻辑统一,纯主观的意识不容易实现逻辑统一,所以异己的认识应该受到更大的重视。人的认识范围有限,因此不能得到足够的异己认识,这是人不能得到真理的主要原因,所以实事求是很重要。

由于简单性、预见性和逻辑统一性都是实用性的派生标准,所以主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2 主观臆造的关系和规律

真理包括关于事的真理和关于物的真理,事是各种关系,物是逻辑结构,我们所说的桌椅、汽车和地球等物质都是逻辑结构。运动就是变化。运动不光指空间位置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运动。变化是一种关系,是物质在两个或多个时间点的状态的关系,我们所说、所想的所有的关系都是两个认识之间的关系的试探性假说。观念来自于联想,观念的内容都是各种事物的关系,关系都是主观臆造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也是一种试探性假说。

定理:我们所说、所想的所有的关系都是主观臆造的试探性假说。

在客观世界中客观事物之间会有很多复杂的、具体的关系,但这些不是我们所想和所说的关系。我们所想、所说的关系以及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假说,都是人们设想的关系。这些试探性学说有可能与客观的关系相同,也可能不同,我们永远不能断定。如果试探性学说有用,有利于预测,我们就说它是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规律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真理符合论得到近现代很多哲学家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些真理符合论是错误的。对于同一个现象的解释当中,能够自圆其说的、具有相同的预见功能的理论可能不止一种,哪个是事物所固有的呢?所有理论都是人设计的。我们只把最简单的一个当作规律,抛弃其他理论。理论总要不断变化发展,所以规律不可能属于客观世界,不是事物运动发展所固有的。

规律是主观的,马克思所说的客观规律是客观的,应该用奥卡姆的剃刀剔除。客观规律可能存在,但客观规律的存在对于人类没有帮助,客观规律既不是认识的直接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 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与客观规律类似,客观世界的存在除了提供经验之外,对于人类的认识也没有直接帮助。客观世界的存在既不是认识的直接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看到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现象,现象与客观存在之间经常不一样。我眼前的现象既由我眼前的客观事物决定,也由我的感觉器官和我周围的其他客观事物决定。我听到和看到的新闻既由客观事物决定,也由记者的感官和摄像机的位置决定,更不用说各种广告和其他信息了。所以认识的直接来源是现象,更准确地说是的经验。

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作用:解释异己性的来源。如果没有这个作用,那么客观世界的存在完全可以用奥卡姆的剃刀剃掉。

当我们看到一幢楼房的时候,我们一般就会认为眼前确实有一幢大楼。但这个认识需要检验,需要证明这个大楼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梦幻和魔术。怎么检验,要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经验。例如走到跟前去,进入大楼里面。如果这些经验是逻辑统一的,那么认识就被证实了。所以认识的直接来源从始至终都是现象,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

我们所说的和所想的客观物质都是逻辑结构,都是主观臆造的。如果这些逻辑结构与各种直接经验和观念之间具有较大的逻辑统一性,我们就认为这些逻辑结构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物质。例如,我所想到的毛泽东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毛泽东,是我了解了毛泽东的各种信息之后,在我的头脑中臆造的逻辑结构。所以我所说的毛泽东与红卫兵头脑中的毛泽东不同,与刘少奇头脑中的毛泽东也不同。哪一个是客观真实的呢?可能都不是。客观的人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物质。

我们经常说起人的各种精神,例如:自强不息的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雷锋精神,民族精神等。这些精神有些是人的思想,有些是人或物的形象,所有的形象都是逻辑结构,都是他人主观臆造的东西,经常是错误的。其他很多抽象的东西,如风格、传统等,也都是逻辑结构。

每个人的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生活习惯和认识习惯等构成了认识的格式塔,也就是一副有色眼镜。小孩喜欢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但具体的人往往既是好人,又是坏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好人和坏人都是小孩臆造的简单的逻辑结构,大人会臆造比较复杂的逻辑结构,但再复杂也不一定是完全客观的。精神、风格和传统等抽象事物都是构成认识格式塔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人的主观世界里有很多事物都是客观世界里不存在的,例如神话、童话、艺术作品、科学假说等。在公认的科学理论产生之前会产生众多假说,这些假说往往是针锋相对的,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吗?宗教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吗?真实的唐玄奘与小说里的唐玄奘有本质的区别,科学与宗教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认识中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这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这种说法非常容易产生对人的误导,容易引导人们到客观世界中去寻找与每一个主观事物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并容易使人忽略这些不同的主观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错误的反映完全不是反映,是主观的臆造。

4 不可知定理

1931年哥德尔(K. Godel发表了不完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哥德尔第二不完性定理: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告诉我们演绎法的最大的大前提不能来自演绎,只能来自归纳。波普尔指出,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都是无法证实的。例如:天下的乌鸦一般黑;所有特异功能都是欺骗等。

后来科学哲学的发展已经确认:要对一个理论进行完全经验地证伪如同对一个理论进行经验地证实一样是不可能的。这个命题现代科学哲学称之为“资料对理论的不充分的或不足够的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要证伪“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是可能的,只要看到一只白色的乌鸦就行了。但这个证伪要以“这一只乌鸦的确是白色的”这个命题被证实为前提,但这可能只是错觉。

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最终来自于归纳,而归纳的结论又无法证实,因此休谟等人说物自体不可知。我们与物自体之间有一道鸿沟,永远无法跨越,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知识的彼岸。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只针对数学,我们需要一个针对所有认识的不完备性定理。

不可知定理:认识与客观世界是否相同无法完全证实。

不可知不是指客观世界没有被认识的可能性。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很多知识是真实的。但哪些知识是真实的我们无法完全证实,所有的真理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科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理论在不断变化,现在确认的真理将来会发现错误,“没有永恒的真理”是唯一永恒的真理。

定理:没有永恒的真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的稳定性在加强,发现错误的机率变小了。所以,人们相信能找到永恒的真理,或找到近似永恒的真理。真理的稳定性一定大于所有的物质财富。

5 异己性的直接来源是人的主观世界

  人的所有认识都来自于经验和意识处理,所有的经验都是主观世界的内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发现了经验具有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世界的客观性,于是就无法解释经验的客观性。经验的客观性是指经验的异己性

真理虽然属于主观世界,但与其他观念不同,具有异己性。一种观念能够被证实,是因为这个观念与其他观念、经验之间有某些特定的符合逻辑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人来说是异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

异己性是知识与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属于主观世界,所以客观性的直接来源是主观性,由于异己性属于主观世界,因此所谓认识的本质也属于主观世界。异己性的间接来源是人以外的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服从这种异己性,就是服从客观性。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与人的利益有关的属性。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经验和观念,有些服从异己性,有些不服从异己性。服从异己性的认识往往对人有利,便于提供准确的预测,这时,那些服从异己性的认识是本质,不服从异己性的认识是现象。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这种在经验和观念之中进行的选择。本质这个词经常被乱用,需要解释,这里应该指事物与人的利益有关的属性,不应该指其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