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唯物主义的功过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7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22 | 2523 次浏览 | 分享到:

1.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1.1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这个词中的“客观”与“唯心主义”是矛盾的,一般认为唯物主义才主张世界是客观的。既然客观唯心主义具有客观性,那么它与唯物主义必然有很多共性,它们都认为在意识之外有一个支配世界的力量。那么怎样区分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呢?

马克思把物质当成本原,这样说并不能说明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因为马克思没说规律是不是本原。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物质就是客观世界。辩证二元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本原,物质中的事、物、道、理和关系都是本原。唯物主义认为具体的事物是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共性和规律是本原,先有共性和规律,然后才有具体的事物,也就是先有道理,后有事物。唯物主义认为先有具体的事物,然后才有道理,或者说事物和道理是同时产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不是本原,道理生事物,没有道理就没有事物。甚至有些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具体事物是虚假的,只有抽象的道理是真实的。唯物主义认为没有道理也能产生事物。马克思没有搞清楚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所以马克思经常从唯物主义滑向客观唯心主义。

1.2张载和朱熹的贡献

张载的理论可以典型地体现出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差别。老子和柏拉图把客观世界当中抽象的道理当成本原,认为具体的事物不是本原。佛教思想与他们一样也认为具体的事物不是本原,甚至认为具体事物是虚假的东西。张载在《正蒙,太和》中反对老子的“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和佛学的“缘起性空”、“即是空”的思想,提出了“太虚即气”或“虚空即气”的命题。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虚不是绝对的虚空,气散则为太虚。他反对佛教那种“以山河大地为见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言论。(郭齐勇,2006:254)

张载的思想有对有错。他反对无中生有,这符合物质不灭的思想。张载所说的气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气体。中国古代没有“物质”这个概念,张载所说的“气”就是对所有具体事物的总称。具体事物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物质”作为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概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抽象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数气体也看不见,摸不着,于是张载和其他中国古代思想家就用“气”来作为代表所有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或者说,张载所说的气是组成具体事物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无,具体的事物是有。所以张载的观点是明确地用唯物主义反对客观唯心主义。虽然张载不应该完全否定客观唯心主义,但必须承认在划分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界限这一点上他比马克思更彻底。

张载看到了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很多无法观察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真正的无,这是对的。但是物质的结构是从无到有的,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结构。另一方面,道理是虚的,是抽象的,道理虽然存在,但与物质不同。二程清醒地指出:“子厚以清虚一大名天道,是以器言,非形而上者。”张载也讲天理,但他没有说明天理是气还是与气不同的另一种存在。

张载认为,气是包含阴阳对立两端的统一体,因为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作用,故使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生成宇宙。那阴阳是什么,阴阳肯定不是气,只能是道理,道理只能是虚的抽象的东西。张载所说的气是客观事物,他把气当成本原,属于唯物主义。但他没有看到抽象的道理的价值。

朱熹继承了张载的理论,明确地区分了具体的物质和抽象的道理。但朱熹与张载不同主张理气二元论。因此可以说朱熹是古代哲学思想集大成者,朱熹之前的西方哲学家当中没有人像他这样明确地提出和论证过这种二元论。事物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的东西,也就是朱熹所说的气,道理是客观世界中抽象的东西,也就是朱熹所说的理。所以朱熹所说的理是客观世界中的理,不是人经过抽象思维创造的理,朱熹的理与气的二元对立是客观世界当中的两个部分的对立,并不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也是客观世界当中的两部分的对立。

1.3唯物主义反对神和宗教

客观唯心主义者当中很多人认为人的意识之外的那个支配世界的力量具有意识,是“活的”,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一切运动都是“死的”,没有意识。科学的发展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最早人类把很多自然现象都当成活的。后来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很多“活的”东西其实都是死的。这个过程就是科学成长的过程,科学的成长使人们对科学的信心增强了,这样就确定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一切运动都是“死的”,客观规律是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和任何其他意志为转移。多数科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活的东西太复杂,人类无法认识,死的东西简单得多,人类有可能认识。如果相信支配世界的力量是活的东西,就必然相信宿命论。

物质、共性、规律这些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科学的基本范畴,它们与神一样都来自人的想象,都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但它们与神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物质、共性、规律等唯物主义范畴都是尽可能简单的假设,人们容易预测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神非常复杂。因为神有意识,是活的东西,人要想准确地预测他的行为几乎不可能。

哲学是理性的学问,宗教是非理性的信仰。任何掺杂宗教的哲学都是不成熟的哲学。很多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当中仍然相信神,这些理论都不能称为成熟的哲学理论。相反,唯物主义很早就彻底否定神和宗教,从这一点上说,唯物主义比客观唯心主义先进。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1很多矛盾可以归结为物质与意识的矛盾

我们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充满渴望,认为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最有价值,而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熟视无睹。这就是边际效应,第一个饺子最好吃,第六十个饺子就难以下咽了。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我们总是对它们的错误和问题很敏感,对于它们的价值熟视无睹。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主观世界里,我们拥有主观世界,所以我们感觉不到主观事物的价值。我们只看到客观事物的价值,很容易看到主观事物的错误和问题。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真正来源。唯心主义者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没有能够正确地表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包括:主体与他人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抽象与具体的矛盾,整体与部分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矛盾,科学与艺术的矛盾,宿命论与主观能动性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可以概括成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或者说是意识与物质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例如,科学反映的是客观世界,艺术反映的是主观世界。因为艺术所描写的主观世界比科学所描述的客观世界大,所以日常生活中艺术家往往受欢迎,科学家往往受冷落。同时客观世界又比主观世界大,所以很多人对戏子很反感,呼吁社会要理性,要尊重科学家,懂得谁是这个社会的脊梁。

由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能够衍生出以上这些矛盾,所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你可以说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说主体是他人的一部分,公平是效率的一部分,抽象是具体的一部分。在这些矛盾中,对立的双方是平等的。所以,如果你说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那就必须同时承认物质也是意识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保证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平等。

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那些最抽象的问题的研究,得到普遍适用的结论。说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并不能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不能因为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就认为只有物质是本原,意识不是本原。

2.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不是相反。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革命就到来了。

这种唯物史观是宿命论,从这个理论可以引出一个结论,当物质生产力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能革命,只能等待,中国、老挝、非洲都不能搞社会主义。精神生活不能制约生产方式,那么人能不能改变生产方式?是不是应该让生产方式自发地、盲目地发展?如果能改变,人能认识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人能自觉地按客观规律的要求改变生产方式,并且在多种可能的改变方式中做出选择,那么什么叫生产方式制约精神生活?什么叫不能相反?它们之间应该是互相决定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方式可以决定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也可以决定生产方式。

古代,都是生产-技术-科学模式,生产的需求带来技术进步,技术进步逐步推动科学发展。后来改为科学推动技术和生产。科学是意识形态,是精神生活,所以科学推动生产(或者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精神生活决定生产方式。

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逐渐变为意识,不再是盲目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但也不是随意的意识,而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例如专利制度、自由贸易政策和民主制度等。制度和政策属于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多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可以制约着整个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可以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17世纪,中国在科技方面领先的地位逐渐丧失了。英国1644年革命之后,建立了议会民主制度,这个制度带来的结果是英国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建立起一个日不落帝国,并爆发了工业革命。促发工业革命的主要因素还有专利制度和自由贸易政策等因素。

2.3只有世界2会影响我的决策

前面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明客观世界1不会影响我的决策。我面前有一块石头,我没看见,一直往前走,结果就被绊倒了。下次我走到这,就知道绕过去。这块石头是物质1,在我的意识之外,不管我看见没看见它都是客观存在的,都会影响我的实践的效果,会把我绊倒,但是我没看见石头的时候,我就会一直走,它不会影响我的决策。只有当我看见它的时候才会影响我的决策,也就是说,只有我头脑中的那块石头会影响我的决策。人的决策决定人的实践,这叫我思故我行。所以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意识是本原。

当人与恐龙面对相同的自然环境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行为。人能改天换地,把客观世界改造成高度复杂有序的世界,恐龙就不能。因为人与恐龙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决策是一种意识,能影响决策的也只有人的意识。恐龙没有意识,或者说恐龙只有简单的意识。所以人之所在是意识的在,主要不是物质的在,人的身体和大脑都是物质,产生意识的脑电波也是物质,但人之所在主要不是物质的在,而是意识的在,是我思,我思故我在。起决定作用的是意识,不是物质。所以彻底的唯物主义必然走向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能发展哲学能动的一面,因为只有决策是能动的,实践的效果是不能动的。所以只有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是能动的,单纯的唯物主义是不能动的,单纯的唯物主义永远是一具僵尸。

毛泽东曾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提倡“人的因素第一”。他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能创造出来。”

你可以说意识也是物质,但你必须承认只有这种特殊的物质能解释两亿年前后的变化,其他任何物质都不能。而且只有这种特殊的物质能让其他的物质变得复杂有序。如果你说的唯物是要唯这种特殊的物,那么我承认你是对的。但这种唯物主义已经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了。

3.认识不一定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1真理的标准和依据不是物质

唯物主义者总是说要实事求是,他们说:“我们必须根据客观实际来辨别真理和谬误。”但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根据客观实际来辨别真理和谬误,我们只能根据意识来辨别。我们得到的视觉经验和听觉经验都是经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例如毛泽东根据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认为以王明、博古等人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毛泽东的依据是客观事实吗?不是直接的客观事实,而是他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毛泽东没有亲临前线,他看到听到的这些内容都是主观的经验,与客观事实有一定的差别。

那么这些经验来自于哪里呢?我们可以说来自于客观世界,所以辩证二元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本原。唯物主义把物质当成本原并没有错,错误在于不把意识当本原。

主体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是主观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辨别真理和谬误的依据。另一方面,辨别真理的标准也是主观的。真理的标准包括预见性、稳定性、逻辑统一性和简单性,这些标准都是主观的。真理的最终标准是对人有利,这更是一个主观标准。

在人的主观世界里有很多事物都是客观世界里不存在的,例如神话、童话、艺术作品、科学假说等。在科学领域里,公认的科学理论产生之前会产生众多假说,这些假说往往是针锋相对的,你能说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吗?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列宁说:“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马列著作选编,2002:449)这等于是说在假与真之间没有原则差别。因为现象可能是假象,自在之物不可能是假象。现象和自在之物一定有原则差别,现象就是感觉经验,属于主观世界,自在之物属于客观世界。

如果说认识中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这样会使错误的认识获得客观依据或者让正确的认识失去客观依据。如果人的所有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那么宗教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这种说法非常容易产生对人的误导,容易引导人们到客观世界中去寻找与每一个主观事物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并容易使人忽略这些不同的主观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真实的唐玄奘与小说里的唐玄奘有本质的区别,科学与宗教有本质的区别。

3.2永远的明天

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只能去客观地认识它,而不能去主观地设想它的样子。那么,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呢?过去人们相信物质不灭,后来发现正反粒子可以湮灭;科学家说宇宙来自一次大爆炸,但有人说宇宙曾有过多次大爆炸;有人相信人性本善,但总有人发动战争,热衷于杀人。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无法在时空上追踪量子对象,所以量子对象是不可能被完全认识的。

那么,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呢?唯物主义者说,现在还不能准确地描述,认识要不断发展。这叫永远的明天。常宝华说过一个相声,他说:“我请你吃饭。”报了一大堆菜名。“什么时候吃呢?”“明天,明天,永远的明天!”

以后还会出现很多关于世界的说法。唯物主义现在所能展示给我们的客观世界只不过是现在的主观认识,而真正的客观世界对于现实的人们来说是不可能完全认识的。想认识真正的客观世界,必须等到永远的明天。那么我们应该等候明天,还是应该活在当下呢?

我们的认识能不能逐渐接近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呢?可以。既然可以接近,那么是不是总有一天会认识到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呢?会的,但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呢?是十年、百年,还是千年、万年?

常保华说“永远的明天”,我们知道这是忽悠,但哲学家说“永远的明天”,很多人就会相信。唯物主义的看家法宝就是“永远的明天”,辩证二元主义的信条则是:告别永远的明天,洞察真实的今天。

以前大家直观地认为地球是不转的,太阳每天都在转。后来发现这种直观的认识是一种偏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直观地认为周围的房屋和人群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反实在论告诉我们,那些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可能都是错觉。

在笛卡尔那里,世界的真实性成为一件需要证明的事情。否认或者证明外部世界的真实性耗费了很多哲人的心思。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在他之前尚没有人提供过令人信服的证明,并把这件事称为“哲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耻辱”。他本人于是提出了一个显然自认为满意的证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讨论康德证明的时候说的一段话被广泛引用:“‘哲学的耻辱’不在于至今尚未完成这个证明,而在于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期待着、尝试着这样的证明。”(陈嘉映,2018:309)也就是说,人们一直不接受教训,一直相信唯物主义,不相信实用主义,这才是哲学的耻辱。

彻底的实用主义告诉我们所谓真理都只是有价值的理论,而不是完全真实的理论。当年大家抛弃地心说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让大家抛弃实在论需要更长的时间。从笛卡尔提出世界实在性的问题到现在已经将近四百年了。

3.3从缸中大脑看意识的主客观性

“缸中大脑”思想实验是这样的:想象一个疯狂的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当中,然后将大脑和一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这台计算机有能力模仿你的生活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那么你怎样区分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模拟的。

我们生活在客观世界里,同时也是生活在主观世界里。世界能以概率的方式存在,交往以信任为基础,经济运行以信用为基础,概率、信任和信用都是主观事物。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主观的预测的世界里,所以总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生活在类的世界里(类是主观抽象的产物),所以总是以偏概全,同时,又经常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认识那些无法观察的东西。为什么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因为如来佛手上写了四个字:主观世界。佛教认为万法尽在内心。不光是孙悟空,所有的人,不管你是何方神圣,你所想的和所说的内容都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外的东西必须先成为主观世界中的内容然后才会影响你的决策。这些都是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对人的益处在于,人相信世界客观存在,可以解释经验的异己性的来源,会持严谨的态度,不断积极探索、追求,为人类谋取更大利益。所以,唯物主义这种信仰来自于人的利益。离开人的利益,唯物主义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另外一种信仰也能产生同样的益处,那么唯物主义就没有优势了。缸中大脑思想实验似乎是对科学的毁灭性批判,其实这只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再一次验证了笛卡尔和休谟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而已。真正具有毁灭性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对唯主义的批判从唯物主义出发必然推论出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

但另一方面,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又必然推论出唯物主义的结论。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世界是先验的存在,认为必须从意识出发。但从意识出发同样可以确认感觉的客观性,客观性来自于意识之间逻辑统一的需要。当你撞墙的时候,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撞墙的感觉,对自己说,我就是没撞墙,那么你继续往前走,会重新得到撞墙的感觉。观念和情绪可以随意改变,但经验不能随意改变,因为它与人的利益有特定的关系。

缸中大脑接收计算机模拟的生活体验,这些感觉经验可能短时间内会被大脑当成真实的生活体验,但时间长了必然会发现问题。首先,现在还没有一种技术能完全真实地模仿真实环境,三维地图或游戏动画都可以明显看出与事实的差异。其次,即使对环境的仿真很逼真,对人的应答的仿真也不可能逼真。人有丰富的思想,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计算机不可能真实模仿每个不同人的语言和行为。第三,真实的大脑可以支配四肢,到处走动,可以写字画画,制作各种产品,可以创新和改造世界。计算机能模仿一些行为,但无法模仿这些行为过程的细致的感受和结果,缸中大脑会感觉自己像个残疾人。第四,仿真技术总有不合逻辑的内容出现,虚拟的场景可以瞬间更换,可以从中国到美国,从地球到宇宙随意穿插,或突然消失,这都是真实场景不可能出现的。真实的客观世界有特定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种异己性。主观唯心主义永远无法抹杀这种客观的异己性。

既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错误,那么正确的理论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辩证二元主义,是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承认物质与意识之间有辩证关系,但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作用是决定作用,说成是反作用,但马克思又说不清到底什么叫反作用。所以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理论。

3.4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认为:真理的标准不是认知符合对象,而是对象要符合认知。这个转变被康德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对象是客观世界1的内容,认知是主观世界的内容,或者说是客观世界2的内容。真理的标准是让客观世界2符合主观世界。需要注意的是,符合主观世界的不一定都是真理,还需要对人有价值。

唯物主义认为认知要符合具体的物质对象(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知要符合抽象的理念对象(道),他们说的具体的对象和抽象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1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客观世界1大于主观世界。康德的这个革命就是反对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世界大于客观世界。

4.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4.1马克思的三元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不彻底的理论。其中一部分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一部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还有些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法国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实体也是唯一实体宇宙中除了物质和运动,什么也不存在。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客观规律是不存在的,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规律与物质一样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属于二元论,与朱熹的理气二元论相同。朱熹所说的气就是具体物质,理就是共性和规律。另外,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又接近于心物二元论。综合起来,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接近于物、理、心的三元论,只不过在名义上一直坚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而已。

马克思看到唯物主义的不足,想与唯心主义联姻,但又不想给唯心主义平等地位,非要打唯物主义的名义,叫辩证唯物主义。要联姻,就要平等,夫妻之间是平等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都听你的,也不能都听我的。所以要辩证就不能唯物,也不能唯心。辩证唯物主义是大男子主义,没有平等,也就不可能真的辩证。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就是满足人的衣食住穿的需要的社会活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是价值的最终标准,这个价值标准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价值的最终标准是什么,所以马克思的这些理论属于元伦理学。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属于元伦理学,元伦理学属于哲学,另一部分属于形而下的世界观或历史观。哲学都是形而上的理论,形而下的理论不属于哲学。

4.2用自己的唯心主义反对别人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反对黑格尔等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思想,提出唯物主义观点。但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马克思所主张的其实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而是另一种唯心主义。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应该是经济基础。但经济基础的基础又是什么呢?经济基础的作用是生产物质财富,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主观世界的内容。主观世界当中包括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其中性是指人的本性、利益和需要。经济基础生产物质财富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满足人的主观世界的要求。主观世界的内容是经济基础的基础。如果说经济基础是物质,那么人的需要就是意识,所以意识是物质的基础。所以马克思的观点需要唯心主义作为基础。马克思是在用自己的唯心主义反对别人的唯心主义。

5.维特根斯坦的错误

过去的大部分哲学家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会区分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经常把很多主观事物当成客观事物。维特根斯坦也一样。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认为他把哲学问题解决了(维特根斯坦,2019:4),但因为有这个致命错误,所以他根本没有解决。

例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对象不是客观的对象。但维特根斯坦把对象当成客观事物了,他说:“对象包含了所有事态的可能性。”(维特根斯坦,2019:8)所以他的论述自相矛盾。一会儿说:“视野中的一个斑点尽管不一定是红色的,但是它必须具有某种颜色。”(维特根斯坦,2019:7)“空间、时间和颜色(有色性)是对象的诸形式。”(维特根斯坦,2019:9)一会儿又说:“对象是没有颜色的。”(维特根斯坦,2019:9)另外,他所说的实体、事实和事态应该是指客观事物,他所说的可能空间、逻辑的初始概念等应该是指主观事物。但维特根斯坦没有明确区分。

维特根斯坦的另一个错误是把很多客观事物的特点强加给主观事物。例如,他说:“我们不能思维任何不合逻辑的事项,因为,否则我们就必须不合逻辑地思维。”(维特根斯坦,2019:14)同时他又说:“一幅图像与实际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它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维特根斯坦,2019:13)维特根斯坦认为图像是思想,既然图像可以不正确,也就是说思想可以不正确,不正确包括不合逻辑,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思维不合逻辑的事项或者不合逻辑地思维。一加一等于三会飞的大象都是人的思维结果。我们可以说客观事物一定符合逻辑,于是维特根斯坦就认为主观事物一定也必须符合逻辑。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说出下面这段自相矛盾的话:“尽管我们能够以空间的形式表现一个违反物理学规律的基本事态,但却不能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任何一个违反几何学规律的基本事态。”违反几何学规律的事态可以有很多,例如彭罗斯阶梯。维特根斯坦的想象力有限,想不出违反几何学规律的事态,于是就认为这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不懂得主观事物的价值,他认为主观事物除了用来表示客观事物之外没有其他价值。他说:“难道人们不能用假命题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吗,正如迄今为止人们用真命题所做的那样?不能”(维特根斯坦,2019:34)“没有任何东西对应于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命题,因为它并非表示了这样一个物(真值)。”(维特根斯坦,2019:35-36)“即使在同语反复式和矛盾式的情况下,诸符号也还是彼此结合在一起的,也即它们彼此处于一些关系中,但是这些关系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记号而言是非本质性的。”(维特根斯坦,2019:52)“被认为是为推理提供根据的那些‘推理规则’——比如在弗雷格和罗素那里——是空洞的,是多余的。”(维特根斯坦,2019:58)“一个事件或者发生或者不发生,中间情况是没有的。”(维特根斯坦,2019:60)

维特根斯坦虽然备受推崇,但实际上他所讲的大部分内容都十分肤浅。例如维特根斯坦说:“一般的命题形式就是命题的本质。给出了命题的本质就意味着给出了所有描述的本质,因此也就意味着给出了世界的本质。”(维特根斯坦,2019:69)好像命题和世界不具有主观与客观的本质差别,他不认为所有命题都需要被怀疑,而客观世界不需要怀疑。他也没有提出鉴别真假的方法。再如,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2019:5)好像物不是客观存在一样。更重要的是他所说的事实是客观事实,他所说是世界不包括主观事物,例如他所说的概念、逻辑等主观事物似乎都不存在。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些看似深刻的惊世骇俗的言论大部分都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他说:“数学命题没有表达任何思想。”(维特根斯坦,201997“每一个数学命题都必是不言自明的。”(维特根斯坦,201999“一切发生过程如此-是都是偶然的。”(维特根斯坦,2019106“世界可以经由牛顿力学来描述,这点也没有说出有关它的任何东西。”(维特根斯坦,2019102

而且像其他很多哲学家一样,维特根斯坦的书中乱用概念,含义不清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例如:主目,逻辑初项,基本命题等都没有定义,也没有明确的解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理论虽然推翻了前期理论,但整体风格没有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