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两个本原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6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20 | 4441 次浏览 | 分享到:

科学家和唯物主义者总想在客观物质世界里寻找本原,但他们不懂得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本原不仅在客观世界里,也在主观世界里。同时,主观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主观世界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在主观世界里,而是在客观世界里。只有把物质和意识同时当成本原,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才是正确的。

2.3主观性不是客观性的一部分

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矛盾。例如,主体与他人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抽象与具体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可以概括成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或者说是意识与物质的矛盾。由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能够衍生出以上这些矛盾,所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你可以说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说主体是他人的一部分,公平是效率的一部分,抽象是具体的一部分。

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那些最抽象的问题的研究,得到普遍适用的结论。说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这种结论没有普遍意义。这不能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不能因为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就认为只有物质是本原,意识不是本原。只有辩证二元主义能概括这些矛盾,因为这些矛盾都是互相决定的,所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互相决定的。

3.历史性的转向

古代哲学只有本体论,没有认识论,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从王阳明和笛卡尔开始,哲学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向,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把本体论问题归结为认识论问题。你说这个是本体,那个是本体,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怎么证明自己的结论?笛卡尔宣布所有离开了我思的旧哲学都是独断论,只有我思是所有哲学理论的基础。

其实,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不是不研究本体,而是找到了另一个本体,即人的意识本身作为主体是一个真正的本体。研究认识论之后,休谟和康德发现我们没法证明谁是本体,我们找不到证明本体的客观依据。于是王阳明和贝克莱就说我的心是本体,原来说的客观世界的本体不存在。整个世界都是我思,整个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都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王阳明说:“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不是只研究认识论,而是本体论的一次革命。可以说认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的一部分。但是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不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产物,所以对于这些哲学来说,认识论不是本体论的一部分,只是本体论的辅助工具。

太极进化主义继承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承认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但同时强调主观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承认意识的异己性,意识的异己性只能来自于客观世界。这样就把主观唯心主义从一个荒唐偏执的理论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完善的理论。

认识论转向之前,哲学家们关注两个本体,一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客观的具体事物,另一部分人认为本体是客观的道或理。客观的事物和道理都是客观的,与认识主体无关。认识论转向之后,增加了一个本体,这个本体是主观的。这三个本体的理论互相敌对,水火不容。没有人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哲学停滞不前。

其实把它们综合起来就是正确答案了。世界是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本体互相包含的对立统一,而客观的本体中又包括事物和道理。辩证二元主义完成了这种综合,所以辩证二元主义实现了哲学的又一次革命。

4.中国古代的二元论

中国古代的二元论者当中多数人都不承认自己的理论是二元论,而是自称为合一论或不二论。包括僧肇的空有不二论、朱熹的理气不二论、老子的有无同出论,以及天人合一论等。

僧肇认为空与有、寂与用都是不二的,不应另立一个虚无的本体,然后再说万物是虚假的。(郭齐勇,2006:188-189.)僧肇认为不应该否定空与有当中的任何一个,这是对的,但说它们是一体的,就不对了。空寂的道很重要,不能当成虚假的,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现实该放在哪?于是就出现了把现实当作虚假的幻象的唯心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当然需要批判,现实是真实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否认现实的存在是睁眼说瞎话。但如果说现实是真实的,是本原,那么空寂的道也是本原吗?如果本原只能有一个,那么就必须抛弃道的真实性,这也不对。一般人都有一个成见,认为本原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但是道和现实都无法舍弃。所以僧肇的观点就很有意义了,是对辩证二元主义思想的原始表述。

老子说:有和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二元论,但老子也不懂得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只能说它们“同出”。僧肇批判了唯物和唯心的思想,老子没有批判唯物和唯心,在这一点上僧肇的思想更深刻。

朱熹说:“理不离气,气不离理。”朱熹认为,气是形成事物的形质之体的根源,形器实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而气之聚散的根据则是理。理在气中,理气一体浑成,理和气是构成世界的两大根据。理是此世界有差别相的统一者。浑成之理备于天地间万事万物。”“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郭齐勇,2006:271.)朱熹的理本论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一致,但朱熹对理与气的关系的研究比老子更深入了一步,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变为理气二元论,虽然他的二元论不够坚定和彻底。而且朱熹把理与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了,这更增加了理的内涵和深度。

熊十力的《体用论》也提出不二论,认为物质与意识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即心物不二关系。

5.西方哲学的错误

5.1赫尔岑对二元论的偏见

在多数人心目中,二元论好像从来不是哲学的主流。有些哲学家的理论接近二元论,而不是彻底的二元论。有些持有二元论思想的哲学家并不把自己的理论称为二元论。还有很多哲学家完全不接受二元论,对二元论持有很多偏见。

赫尔芩在《自然研究通信》中说:“曾经成为经院哲学的荣誉的二元论,最后必然要分裂成抽象的唯心主义和抽象的经验。二元论用它那把冷酷无情的小刀,把根本不可分开的东西,把种和不可分割的东西,生命和活的东西,思维和思想着的人切开了。结果,在二元论那里,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经验,都没有被留下,或者更糟,只留下了被当作现实的幽灵。不依据部门科学和经验的哲学是幽灵,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独立存在于哲学之外的经验,则是汇集,辞典,目录,否则,它就不成其为经验了。”(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1982:513)

赫尔岑对于二元论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二元论可以分割,也可以综合。不分割就无法分析二者的关系,不“分”就不能“析”。在客观世界里不可分割的东西在主观世界里都可以分割。这种分割是理论分析的必然要求,分析之后才能综合,才能被理性灵活运用,得到多种有用的结论。那些一元论也在分割,只是它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然后,赫尔岑又说:“理智好比一部蓄电池,它或许根本不起作用,一旦起作用,就会不顾任何后果而把对象分解成两个对立面。”“其实,这个阶段只是作为过渡,作为一段必须经过的路程才有实际意义。”(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1982:513)即二元分割这把冷酷的小刀作为过渡是有意义的,过渡之后就没有意义了。赫尔芩这样说也是错误的,分割之后的东西都可以留下,并在新的高度融合起来,成为更有序的认识成果。

5.2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

海德格尔说,自笛卡尔以来,“‘我’成了别具一格的主体,其它的物都根据‘我’这个主体才作为其本身而得到规定”(海德格尔,1996:882),“存在者之存在是从作为设定之确定性的‘我在’那里得到规定的”(海德格尔,1996:881)。

海德格尔说的不对。准确地说,不是其他的物根据“我”而得到规定。其他的物本身没有变,得到规定的是我这个主体头脑中的物,也就是物质2。它不是那个物质1本身,物质2是另一个物。这个物是有价值的,那个物质1本身没有价值。物质1没有得到规定,而是被架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