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两个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6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9 | 49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反复斗争,谁都不肯包容对方。可见,承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何其不易,迈出这一步何等艰难,但是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这是人类哲学史的一大步,是哲学的一场革命。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详细论证了为什么彻底的唯物主义必然走向唯心主义,同时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必然走向唯物主义。

2.有色眼镜

2.1抽象的思想方法

我们研究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必须依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感觉器官和大脑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就像一副有色眼镜。为什么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呢?因为我们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有一本书叫《BBC动物眼中的世界》,描述了动物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眼中世界的不同。其实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不要总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就是我自己看到的世界。每个人都必须以自己看到的世界为依据进行思考和决策。

科学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看世界的时候戴着有色眼镜,如果他们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红色的,就会认为客观世界的物质是由红色的元素组成的,他们不会想到红色来自自己佩戴的眼镜。哲学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我们的认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认识。(康德,2000:17.)康德主张空间和时间绝非经验的表象,而是具有必然性的先天表象,这种表象的来源只能是人类认识能力本身,属于人的本性。先天的基本标志是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种必然性和普遍性来自于人类共有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

时间空间和其中的个别对象是感性直观的对象,知性的表象就不同了,它们不是一个一个单独个别的表象,而是一般性的内容。那么知性的表象为什么一定要符合我们的认识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不得不使用抽象的认识方法,这种抽象的认识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戴的一副有色眼镜。

一只鸡加一条狗等于什么?是等于两只鸡还是等于两条狗呢?显然都不是,但我们可以说一加一等于二,因为我们在做这种运算的时候首先进行了抽象。我们所说的一是什么?是对一只鸡、一条狗、一个人、一个地球等所有事物的抽象。科学研究离不开形式逻辑,而形式逻辑的前提是抽象,所以科学研究永远离不开抽象。抽象的过程在主观世界里进行,客观世界里的事物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事物。在具体的客观世界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永远不等于一。在抽象的主观世界中,一可以等于一。所以科学研究永远跳不出主观世界。

黑格尔认为,抽象的同一观把同一和差别对立起来,把同一看作只是形式的,如a是a,a不能同时是a又是非a。这种同一观是片面孤立的分析方法,是笨拙可笑的。(黑格尔,1980:247-249.)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几次摘录黑格尔对抽象和具体的同一的批评,表示赞同。

黑格尔看到具体的同一和抽象的同一的这种差别是非常重要的哲学发现。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他忘记了抽象的同一不是形而上学的主张,而是多数自然科学理论的推理原则,是形式逻辑。他否定抽象的同一是在与所有的科学理论作对,不能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笨拙可笑的。形式逻辑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是人的有色眼镜,但科学研究离不开这个有色眼镜,所以我们必须同时接受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然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又是矛盾的,那么怎样统一这对矛盾呢?必须把形式逻辑看作客观世界2和主观世界的逻辑,相对而言可以把辩证逻辑看作客观世界1的逻辑,这样才能使二者得到统一。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用有限的认识理解无限的世界和世界无限的发展。怎么办?解决的方法是依靠意识的超越性,就是用抽象的方法得到普遍的规律。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思议的。”得到了普遍的规律之后,就可以认为它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就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每一门科学当中都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哲学家企图用一种理论解决所有问题,找到产生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更需要抽象。虽然我们的主观世界可以超越客观世界,但这种超越是主观的,有缺陷的,可能会出错。

2.2哲学的三大难题

哲学有三大难题,分别是体系难题、方法难题和对象难题。体系难题的意思是说,理论是有头有尾的,我们如何用有限的理论解释无限的世界和世界无限的发展。方法难题是说,认识的基本方法是归纳,但无法达到完全归纳,所以无法达到必然性,必然以偏概全。对象难题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全体,但是否应该包括自我呢?包括自己就重复,不包括自己就不全面。

怎样解决这三大难题呢?解决体系难题的方法就是依靠意识的超越性,也就是用抽象的方法得到普遍的规律。但抽象的时候会遇到方法难题,因为抽象的前提是归纳,而归纳无法达到完全归纳,所以无法达到必然性,必然以偏概全。那怎么办?没有办法,我们只能以偏概全,必须以偏概全。虽然这会使我们的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产生差异,但这是我们认识无限世界的唯一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戴的有色眼镜。

这样就产生了对象难题,也就是认识对象是否包含自我的问题。一般人会认为,认识对象是全体,全体当中当然包括自我,这没有重复而且也很全面呀。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抽象的认识方法这个有色眼镜使我们的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产生差异,我们认识到的世界不是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是主观世界当中的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2,不是客观世界1。所以哲学的世界观必须把客观世界放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之内,认为主观世界大于客观世界。只看到对象中的自我是不全面的,还要看到对象外面的自我,而这两个自我又是矛盾的。这就是对象难题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我们必须看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必须把意识和物质都当成本原。

3.辩证对应关系

3.1辩证对应关系举例

抽象就是简化。例如,一只鸡有很多属性,有鸡冠、翅膀、生命,还有复杂的结构。这些我都不看,我只看它的数量是一,其他那些属性都被我从主观世界里给抽出去了,这就叫抽象。我们的大脑容量有限,而客观具体的世界里有无限复杂繁多的信息,人要想认识世界必须简化,因此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只能由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组成。

只有抽象能带来预测。例如,外国人看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投资的多个案例都能赚钱,于是进行抽象归纳推理,得到一个结论,在中国其他地方投资也有很大的概率能赚钱。这种抽象的认识可以产生科学的预测,指导今后的投资。相反,如果只停留于对具体的个别事物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再准确也不能带来科学的预测。没有预测就不能决策,没有决策就不能在实践中谋取利益。

抽象是我们必须使用的认识方法,是我们必须佩戴的有色眼镜。而抽象必然带来矛盾,必然产生辩证逻辑。因为客观世界是具体的,概念是抽象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与多个具体事物对应,同时,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与多个概念对应。例如,生命这个概念是对所有生命物质的生命特征的抽象归纳,所以生命人、鸡蛋、大树、细菌等很多具体的生命物质对应。同时一个鸡蛋可以与硬、椭圆形、白色、脆、钙、生命、营养等无数概念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叫做辩证对应关系。

 5 辩证对应关系

有些概念客观性大些,主观性小些,有些概念主观性大些,客观性小些。客观性不同的概念之间也可能形成辩证对应关系。

辩证对应必然导致互相包含。例如,A1与a1、a2、a3、a4对应,A2也与a1、a2、a3、a4对应。同时,a1与A1、A2、A3、A4对应,a2也与A1、A2、A3、A4对应。如果用一个大圆表示A1,因为它与a1、a2、a3、a4对应,所以,这个大圆中有四个小圆a1、a2、a3、a4。同时,因为a1与A1、A2、A3、A4对应,所以大圆A1中的小圆a1中又有四个小圆A1、A2、A3、A4。然后,这四个小圆中的A1中又有四个小圆。层层嵌套,无限循环。所以A与a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可以表示为网络对应关系,也可以表示为互相嵌套的关系。